“原文”
頻更其陣②,抽其勁旅,待其自敗,而後乘之③,曳其輪也④。
按:陣有縱橫,天衡為梁⑤,地軸為柱⑥。梁柱以精兵為之,故觀其陣,則知其精兵之所在。共戰他敵時,頻更其陣,暗中抽換其精兵,或竟代其為梁柱;勢成陣塌⑦,遂兼其兵。並此敵以擊他敵之首策也。
“注釋”
①偷梁換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改換事物的本質或內容,以假替真,達到蒙蔽欺騙對方的目的。在三十六計中,它的意思是暗中抽換聯軍或友軍的主力,以達到兼並他們的目的。
②頻更:不停地調動(友軍)。句中的幾個“其”字,均指盟友、盟軍而言。③乘之:乘機兼並(友軍)。④曳(yè)其輪也:語出《易經》既濟卦:“九二,曳其輪,貞吉。”意思是拖住了車輪,車子就不能運行了。曳:拖住。⑤天衡:古代戰陣部位的名稱,居陣營的前後。⑥地軸:古代戰陣名稱,貫穿中央。陣中“天橫”,是陣的大梁;“地軸”在陣中央,是陣的支柱。天衡、地軸構成陣勢的基本框架,都是部署主力部隊的地方。⑦陣塌:即“塌陣”,陣地不保。
“譯文”
(對暫時聯合作戰的另一方)要不斷地變換它的布陣,抽調它的主力部隊,等到它自己走向失敗,然後乘機兼並它。《易經》上說:“控製它的車輪,也就控製了大車前進的方向,大吉大利。”
按語:陣勢有南北東西等方位,天衡是陣營首尾相對的方向,作為陣地的大梁;地軸是貫穿陣營的中央方位,是陣地的支柱。梁和柱的位置都是由主力部隊或精兵來擔任的,因此,察看別人的陣勢,就能知道其主力之所在。與盟軍聯合對敵作戰時,要不斷地變換盟軍的陣勢,抽換它的主力和精銳部隊,或者將自己的部隊派到其陣營的天衡、地軸位置上。這樣一來,它的陣地就必然保不住了,我方乘機兼並它,並投入到對敵戰鬥中去。這就是兼並一股敵人去與另一股敵人進行戰鬥的首要策略。
“講解”
偷梁換柱,或者叫偷天換日、偷龍換鳳、調包計,指用偷換的辦法,暗中改換事物的本質和內容,以達到蒙混欺騙的目的。在軍事上,是指聯合對敵作戰時,反複變動友軍陣線,借以調換其兵力,等待友軍有機可乘、一敗塗地之時,將其全部控製。此計歸於第五套“並戰計”中,本意是乘友軍作戰不利,借機兼並他的主力為己方所用。此計中包含爾虞我詐、乘機控製別人的權術內容,所以也往往用於政治謀略和外交謀略中。這種計謀反映了封建社會裏,軍閥割據之間爾虞我詐的血淋淋的現實。所謂“友軍”,不過隻是暫時的聯合而已,所以“兼並盟友”是常事。不過,從軍事謀略上去理解本計,重點也可以放在對敵軍“頻更共陣”上。也就是多次佯攻,促使敵人變換陣容,然後等到它暴露出弱點時,伺機攻擊。這是一種調動敵人的謀略,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舉一反三”
◎故事一趙高策劃的沙丘陰謀
秦始皇統一全國稱帝,自以為大好江山就是子孫萬代的家業了,所以他自稱始皇,意思是以後還有二世、三世……以至千萬世。但是,他的願望隻到秦二世就落空了。說起來,還是他自己埋下的禍根,真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原來,秦始皇自以為身體還不錯,所以一直不立太子,沒有早日指定接班人。秦始皇其實心中還是認定應讓長子扶蘇接位。因為扶蘇恭順好仁,為人正派,在全國有很高的聲譽。為了鍛煉扶蘇,秦始皇派他到著名將領蒙恬駐守的北線為監軍。此時的朝廷內,存在兩個實力強大的政治派別,一是以大將軍蒙恬為首的擁扶蘇派,另一個是以趙高為首的擁胡亥派。胡亥,早被太監趙高嬌寵壞了,隻知吃喝玩樂,很多人並不看好胡亥。
公元前的210年,秦始皇出遊東南,歸途中,秦始皇病了,而且越來越重。他知道自己活不多久了,於是吩咐隨行的中車府令趙高,擬寫傳位於扶蘇的遺詔,秦始皇並說:“把兵權交給蒙恬,讓他也趕快回來參加葬禮。”詔書還沒有來得及發出,車隊行到沙丘(今河北省巨鹿縣東南),秦始皇就一命嗚呼了。
秦始皇死後,丞相李斯恐怕國無君主,貿然宣布死訊會引起始皇的兒子們及天下人叛亂,就決定隱瞞消息,不發布喪事。知詳情者僅有隨行的秦始皇最小的兒子胡亥及趙高等五六位宦官。他們把始皇的屍體安放在既通風又隱蔽的溫涼車中,百官就像平常那樣奏事並進呈食物,由李斯、趙高等人決斷、傳話。
手中掌握著皇上印璽和遺詔的趙高,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篡權機會,就對胡亥說:“皇上隻賜給扶蘇遺詔,等他一回來,就會立為皇帝,而你卻連一點土地都沒有分封到,不如趁此機會,你來即皇帝位。”胡亥同意了。但他擔心丞相李斯不同意。趙高答應由他來說通丞相李斯。趙高對李斯說:“扶蘇德才兼備,很得人心,蒙恬有大功於國家,智勇雙全,兩人交情深厚。如果扶蘇回來即位,肯定任用蒙恬為丞相。到那時,你的官怕就做到頭了。我入宮已二十多年,還從來沒有見過被秦王罷免了的丞相有什麼好下場的,你自己權衡權衡吧!”這些話果然說動了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