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②。困,有言不信③。
按:假地用兵之舉,非巧言可誑④,必其勢不受一方之脅從,則將受雙方之夾擊⑤。如此境況之際,敵必迫之以威,我則誑之以不害⑥,利其幸存之心⑦,速得全勢⑧,彼將不能自陣⑨,故不戰而滅之矣。
“注釋”
①假途伐虢(guó):春秋時,虞、虢兩國毗鄰,都靠近晉國。晉國久有吞並它們的野心,於是采用荀息的計謀,先用名馬、寶玉買通虞公,讓其允許晉國借道以便於攻打虢國。虢國被滅亡後,晉國在班師途中順手將虞國也滅掉了。假:借。②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處在我與敵兩個大國之中的小國,敵方若脅迫小國屈從於他時,我則要借機去援救,造成一種有利的軍事態勢。③困,有言不信:語出《易經》困卦。處於困迫之境時,是不肯輕易相信別人的空話的。④誑(kuáng):哄騙。⑤必……則:不是……就是。⑥不害:不會侵略他們。
⑦幸存:希望存在下去,即僥幸圖存。⑧速得全勢:迅速將力量擴展進去,控製整個局勢。⑨自陣:保全陣地。
“譯文”
處在敵我兩大國中間的小國,當受到敵方武力脅迫時,我方則可以做出派兵援助的姿態,把力量滲透進去。《易經》困卦上說:“處於困迫之境時,是不肯輕易相信別人的空話的。”
按語:借道作戰的行為,不是用花言巧語等欺騙手段就可以奏效的。當然,處在夾縫中的小國,它不是受到一方的威脅,就是會受到雙方的夾擊。在這種情況下,當敵人用武力來威脅它,我方卻聲明不會落井下石,利用它僥幸圖存的心理,以可以為它提供“保護”為名,迅速進軍,控製其局勢,使它喪失自主權。這樣,就可不戰而勝、輕而易舉地消滅它了。
“講解”
假道伐虢,語出《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塑,假道於虞以滅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借道舉兵不是小事,每一個國家都會把它當成頭等大事來對待。因此,本計的關鍵在於尋找“假道”的借口,善於隱蔽“假道”的真正意圖。一般來說,倘若一國沒有深憂巨患,它是不會輕易引狼入室的,因為誰都知道,請客容易送客難。因此,尋找目標,或者利用天賜良機,顯得非常重要。這種目標或良機是可遇不可求的。這條按語講到一種情況,說是處在夾縫中的小國,情況會很微妙。一方想用武力威逼他,一方卻用不侵犯它的利益來誘騙它,利用它心存僥幸的心理,立即把力量滲透進去,控製它的局勢,所以,不需要打什麼大仗就可以將它消滅。當然,總的看來,本計總有點落井下石的味道,仿佛朋友死了,趁機去欺侮朋友的寡婦弱子。不過,國與國之間,是不能用感情來做事的,所有的行為都以國家最高利益為準,凡是符合國家利益的,都可以去做。從這個意義上說,“隻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倒是一句真理,雖然聽起來有些赤裸裸的。
“舉一反三”
◎故事一息侯使詐害人害己
東周初期,各諸侯國都乘機擴張勢力。楚文王時期,楚國勢力日益強大,漢江以東的小國,紛紛向楚國稱臣納貢。當時有個小國叫蔡國,仗著和楚國聯姻,自以為有個靠山,就不買楚國的賬,楚文王懷恨在心,一直在尋找滅蔡的時機。
蔡國和另一小國息國關係很好,經常往來。蔡侯與息侯同娶陳國女子為夫人,這兩位陳國女子為堂姊妹,都生得十分漂亮,一個是沉魚落雁,一個是閉月羞花,是當時婦孺皆知的大美人。
蔡侯對息侯的夫人早已垂涎三尺。有一次,息侯夫人媯氏回娘家陳國,途經蔡國,蔡侯為了盡地主之誼,更為了內心深處的飄忽欲念,於是命人排筵席,熱情款待;初時尚能保持賓主的禮儀,酒酣耳熱之際,蔡侯逐漸露出戲謔的態度,除了夾三夾四地講出一些與身份不符的話之外,竟然還拉住媯氏那軟軟的手不放,媯氏為了國君夫人的尊嚴,不待盛筵終了,便匆匆率領隨從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