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形禁勢格②,利從近取,害以遠隔③。上火下澤④。
按:混戰之局,縱橫捭闔之中⑤,各自取利。遠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結;近者交之,反使變生肘腋⑥。範雎之謀⑦,為地理之定則⑧,其理甚明。
“注釋”
①遠交近攻:對遠方的國家用利益進行結交;對鄰近的國家則直接進攻。②形禁勢格:即“形勢禁格”,意思是受到地勢的限製和阻礙。③以:因為。④上火下澤:語出《易經》睽(kuí)卦。本卦的上卦為離為火,下卦為兌為澤。上離下澤,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則又可相生,循環無窮。⑤縱橫捭(bǎi)闔(hé):采用聯合或分化手段,控製敵人,使局勢朝著有利於我方的方向發展。⑥肘(zhǒu)腋(yè):肘是胳膊的上下節,腋是腋窩。比喻身邊很近的地方。⑦範雎(jū):戰國時魏國人,字叔,曾用化名張祿入秦遊說秦昭王,驅逐專權的外戚,公元前266年出任秦國相國,使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先後破六國,使秦統一天下。⑧定則:指範雎定下的以地理位置遠近作為結交或進攻的作戰策略。
“譯文”
受地理位置及其形勢的限製,先攻取就近的敵人有利,越過近敵先去攻取遠隔之敵是有害的。《易經》睽卦上說:“火苗往上冒,池水往下滴,同是敵人,對策可以不同。”
按語:各國混戰年代,各種勢力根據自身的整體利益,或聯合,或分化。遠方的國家不可去攻擊,可以暫時以利益進行交結;如果對於身邊的國家也采用同樣的策略,那就是引火燒身了。範雎根據地理位置的遠近作出的結交或進攻的策略,其中的道理是很明白的。
“講解”
遠交近攻,語出《戰國策·秦策三》:“範雎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遠攻不亦謬乎?’”這是範雎說服秦王的一句名言。遠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敵方聯盟,各個擊破,結交遠離自己的國家而先攻打鄰國的戰略性謀略。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製難以達到時,應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不能越過近敵去打遠離自己的敵人。為了防止敵方結盟,要千方百計去分化敵人,各個擊破。消滅了近敵之後,“遠交”的國家又成為新的攻擊對象了。“遠交”的目的,實際上是為了避免樹敵過多而采用的外交誘騙謀略。在實踐中,它更多地指總司令部甚至國家最高領導者采取的政治戰略。大棒和橄欖枝,相互配合運用,一方麵不使敵與自己的近鄰結盟。另一方麵對鄰國則揮舞大棒,把它消滅。如果認為和鄰國結交,怕變亂就會在近處發生,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其實,從長遠看,所謂遠交,也決不可能是長期和好,因為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消滅近鄰之後,遠交之國也就成了近鄰,新一輪的征伐也是不可避免的。
“舉一反三”
◎故事一範雎獻策助秦王
戰國末期,七雄爭霸。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勢力發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吞並六國,獨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準備興兵伐齊。
魏國人範雎到秦國遊說,見到了秦昭王。秦昭王向範雎詢問富國強兵之策,範雎侃侃而談:“目前七國之中,最強大的就是秦國。秦國沃野千裏,甲兵百萬,雄踞四塞之固,進則能攻,退則能守,一統天下應該不費力氣。但是,最近我聽說大王要發兵攻打齊國,我認為這是斷送秦國前程的事。”
秦昭王滿臉不解地問:“為什麼不能攻打齊國呢?”
範雎說:“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部隊要經過韓、魏兩國。軍隊派少了,難以取勝;多派軍隊,打勝了也無法把齊國的土地同秦國連起來。當初,齊王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楚國,曾占領千裏之地。但結果齊國連一寸土地也未得到,都被韓、魏兩國瓜分了。依我看,大王應當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
秦昭王覺得有些道理,接著又問道:“什麼叫遠交近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