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金蟬脫殼①(1 / 2)

“原文”

存其形②,完其勢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④。

按:共友擊敵,坐觀其勢。尚另有一敵,則須去而存勢。則金蟬脫殼者,非徒走也,蓋為分身之法也。故大軍轉動,而旌旗金鼓,儼然原陣,使敵不敢動,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敵而返,而友敵始知,或猶且不知。然則金蟬脫殼者,在對敵之際,而抽精銳以襲別陣也。

“注釋”

①金蟬脫殼:指暗中轉移實力,達到成功保全自己的目的。蟬從土裏鑽出來後,會把原來的外殼留在樹上,正如蛇蛻皮,屬同一生理現象。②存其形:保持原來的陣形。③完其勢:完備繼續作戰的各種態勢。這裏指故意製造繼續作戰的假象,放煙幕彈。④巽(xùn)而止,蠱(gǔ):語出《易經》蠱卦。本卦上卦為艮,艮為山,山為剛,為陽卦;上卦為巽,巽為風,風柔,為陰勢。故“蠱”的卦象是“剛上柔下”,意為天下治理得非常太平。

“譯文”

保持陣地原來的形狀,作好繼續戰鬥姿態,為暗中轉移實力製造假象。這樣使友軍不起疑心,敵人也不敢貿然發動進攻。《易經》蠱卦裏說:“高山沉靜,風行於山下,事可順當。”

按語:同友軍聯合對敵作戰,要仔細觀察,分清敵、我、友三方麵的態勢。如果另外又出現了險情,如增加了一支敵軍,則應考慮安全撤退的問題了,但即使是撤退,也要保持原來的陣勢。因此,所謂“金蟬脫殼”,也不是隻顧逃跑,它實際上是要求采用一種分身法來安全轉移。就是大軍調動,也要將旗幟照舉,鑼鼓照打,儼然像原來的陣勢,這樣,敵人也就不敢貿然發動進攻,而友軍也不會對我產生疑心了。等到我方成功地轉移兵力,打到敵人後麵,此時敵人才明白,甚至還不知道。這樣說來,所謂金蟬脫殼計,就是兩軍對陣之際,我方暗中抽走精銳部隊到其他地方襲擊敵人的策略。

“講解”

金蟬脫殼的本意是:寒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隻留下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軍事,其意是我暗中謹慎地實行主力轉移,穩住敵人,我則趁敵不驚疑之際脫離險境,就可安然躲過戰亂之危。這種撤退或轉移,決不是驚慌失措,消極逃跑,一走了事,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內容,是一種分身術。這種調動要神不知,鬼不覺,極其隱蔽,在穩住對方的前提下,使自己脫離險境,或通過巧妙的分兵轉移,出擊另一部分敵人,從而達到己方的戰略目標。謀略實施前,必須認真分析形勢,準確作出判斷。實施過程中,一定要把假象造得有逼真的效果。轉移時,依然要旗幟招展,戰鼓隆隆,好像仍然保持著原來的陣勢,這樣可以使敵軍不敢動,友軍不懷疑。檀道濟在被敵人圍困時,竟然能帶著武裝士兵,自己穿著顯眼的白色服裝,坐在車上,不慌不忙地向外圍進發。敵軍見此,以為檀道濟設有伏兵,不敢逼近,讓檀道濟安然脫離圍困。檀道濟此計,險中有奇,使敵人被假象迷惑,從而作出了錯誤的判斷。

“舉一反三”

◎故事一假孔明嚇壞真司馬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於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於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向薑維密授退兵之計:我死之後,不要發布消息,不要舉行喪禮。我們的部隊可以命令後麵的營寨先撤,然後一營接一營慢慢撤退。如果司馬懿來追,你就擺下陣勢,揮舞軍旗,擂起戰鼓。等他來到,隻要將我先前雕刻的木像安放在我的車上,推到陣前,叫大大小小的將士,分列左右。司馬懿看見這個樣子一定會撤走。

薑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馬懿從天象看出一顆將星隕落到蜀營裏,有得報說蜀軍已經全部撤退了,於是斷定孔明已經死了。他趕忙派部隊跟蹤追擊蜀軍。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司馬懿正在納悶蜀軍在耍什麼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忽然山後一聲炮響,喊聲大震,隻見蜀軍搖旗擂鼓,從樹林中飄出中軍大旗,上麵寫著一行大字:“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司馬懿大驚失色,仔細一看,隻見中軍幾十員上將分列左右,擁出一輛四輪車來,車上端坐著孔明:綸巾羽扇,指揮若定。司馬懿大驚失色:“孔明還活著!我們進入了蜀軍的埋伏圈了,中計了!”急忙勒馬轉身便逃。背後薑維大叫:“你這奸賊別走!你中了我們丞相的計了!”魏兵更嚇得魂飛魄散,棄甲丟盔,自相踐踏,死者無數。司馬懿逃了五十多裏,還驚魂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