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乘其陰亂②,利其弱而無主③。隨,以向晦入宴息④。
按:動蕩之際,數力衝撞,弱者依違無主⑤,敵蔽而不察,我隨而取之。《六韜》曰⑥:“三軍數驚⑦,士卒不齊,相恐以敵強⑧,相語以不利,耳目相屬,妖言不止⑨,眾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將:此弱征也⑩。”是魚,混戰之際,擇此而取之。如劉備之得荊州、取西川,皆此計也。
“注釋”
①渾水摸魚:把水攪混了,使魚兒看不清楚,無法知道威脅來自哪裏,乘機把它捉住。
②陰:內部。③利:利用。無主:沒有領袖人物。④隨,以向晦入宴息:語出《易經》隨卦。意思是人們要隨應天時來確定是工作還是休息,到晚上就應當入室休息。隨:順從之意。晦:天暗。宴息:休息。⑤依違:投靠誰、反對誰。無主:沒有確定的想法。⑥《六韜》:古代兵書,相傳為呂尚所作。呂尚即薑子牙,俗稱太公望,幫助周文王滅了商朝。⑦三軍:古代軍隊一般按左中右三軍建製,其中中軍為統帥所在。⑧相恐:互相恐嚇,即自己嚇自己。
⑨耳目相屬,妖言不止:指軍隊中不利的流言或小道消息很多。⑩弱征:敵人軍隊戰鬥力不強的征兆或跡象。
“譯文”
乘著敵人內部發生混亂,充分利用敵人此時戰鬥力不強、一盤散沙的局勢。這種情況就像《易經》隨卦裏所說的:順從天時,天暗了就應休息。
按語:局麵混亂不定,一定存在著多種互相衝突的力量,那些弱小的力量這時都在考慮,到底要投靠誰、反對誰,一時還難拿主意,而敵人還被蒙在鼓裏難以察覺。這個時候,我方就要乘機把水攪渾,順勢得利。古代兵書《六韜》中說:“全軍多次受驚,兵士軍心不穩,發牢騷,說泄氣話,傳遞小道消息,謠言不斷,不怕法令,不尊重將領……這些,都是敵人戰鬥力弱的表現。”這時的敵人就是魚,乘著渾水之時,應該乘機撈取。比如曆史上劉備“借”荊州、占四川,都是運用此計的結果。
“講解”
渾水摸魚,原意是,在混濁的水中,魚暈頭轉向,乘機摸魚,可以得到意外的好處。此計用於軍事,是指當敵人混亂無主時,乘機奪取勝利的謀略。在複雜的局勢麵前,那些弱小的力量經常會動搖不定,這裏就有可乘之機。更多的時候,這個可乘之機不能隻靠等待,而應主動去製造。一方主動去把水攪渾,一切情況開始複雜起來,然後可借機行事。在目前中東局勢中,以色列是渾水摸魚的典範。以前,阿拉伯國家還算齊心,步調一致對付以色列,但在第二次中東戰爭以後,以色列成功地瓦解了阿拉伯國家聯盟,並利用國際間各種力量在中東的各種利益,讓中東國家窩裏鬥,使他們互相猜忌,甚至結下仇恨,於是,中東局勢被徹底攪渾,以色列終於在中東生存了下來,並逐步占據著地區事務的主導權。今年美英聯軍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又讓以色列渾水摸魚,美滋滋地撈足了好處,迫使阿拉伯國家回到談判桌前接受以色列開出的高價交易。這就是渾水摸魚策略被成功地運用在國際關係中的最佳例子。
“舉一反三”
◎故事一諸葛亮草船借箭
三國時期東吳將領周瑜,足智多謀,但心胸狹窄。他十分嫉妒諸葛亮的才華,認為諸葛亮輔佐劉備,不久將成為東吳大患,因而產生了除掉他的想法。周瑜以孫劉兩家合力抗曹、戰事急需為理由,要求諸葛亮在三日之內造十萬枝箭。他的如意算盤是:這是萬萬辦不到的事,到時就可借此殺了諸葛亮,除之而後快。沒想到的是,諸葛亮竟滿口答應下來了,並與周瑜立下了軍令狀。
東吳另一名大將魯肅仁厚善良,他不忍看周瑜圖害諸葛亮,便前去拜見諸葛亮。諸葛亮說:“我謝謝你的一番好意。我已經立下軍令狀,不能更改了。我隻希望你借我20隻船,每船要30個人,紮一千個草人擺在船的兩邊,如此這般,你就可救我一命了。”魯肅不解其意,但為了挽救諸葛亮的性命,便爽快地答應下來了。
魯肅依諸葛亮的要求送去船、人和草人。但諸葛亮那邊毫無動靜,似乎忘記了造箭之事。直到第三天的半夜,才見諸葛亮派人來請魯肅,魯肅見了麵問:“你要我來有何用意?”諸葛亮說:“特意請你來和我一起取箭去。”魯肅更加迷惑不解,心想:三天未見你打出一枝箭,現在卻突然說要去取箭,能到哪裏取呢?隻聽諸葛亮對他說:“你不要問了,跟我來便是了。”隨後諸葛亮下令把20條船用長索連好,然後上船直往長江北岸開去。此時天降大霧,長江之上霧氣彌漫,能見度極低。魯肅不安地說:“我們人單力孤,曹兵一起殺出來怎麼辦?”諸葛亮回答:“霧這麼大,曹操肯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隻顧飲酒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