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共敵不如分敵①,敵陽不如敵陰②。
按: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築堰③。故當齊救趙時,孫子謂田忌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④,救鬥者不搏擊⑤,批亢搗虛⑥,形格勢禁⑦,則自為解耳。”
“注釋”
①共敵不如分敵:攻打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後再打。共,集中的。分,使動用法,使……分散,使分散。②敵:動詞,攻打。陽:軍事上采取先發製人的戰術稱為陽。陰:後發製人的戰術叫做陰。③堰(yàn):河流上建起的擋水設施,用來抬高水位,以利於灌溉和航運。④控:舉。⑤搏擊:動手參與。⑥批:用手擊。亢:通“吭”,咽喉,喻要害。批亢搗虛,謂攻擊對方要害,乘虛而入。⑦形格勢禁:格:受阻。形勢受阻不利,發展的趨勢被扼製。《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救鬥者不搏撠,抗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譯文”
攻打兵力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後再打;采取先發製人的戰術,不如采用後發製人的戰術。
按:帶兵就像治水:敵人勢力強大,就要避免與他們正麵交鋒,正如用疏導方法使洪水分流。對勢力弱小的敵人,就抓住時機消滅它,就像築堤圍堰,不讓水流走。所以當齊國想要去救趙國時,孫子對田忌說:“想要理順亂絲和繩結,隻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不能握緊拳頭去捶打;排解搏鬥糾紛,隻能動口勸說,不能動手參加。對敵人,應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方受到牽製,圍困可以自解。”
“講解”
中山原本是個東周時期與魏國北邊相鄰的小國,後來被魏國征服了。其後,趙國又乘魏國國喪期間,伺機將中山強占了過去。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前去收複中山之地。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如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魏王同意了,並洋洋自得地以為霸業從此就開始了。魏王選拔五百輛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隻好向齊國求救,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齊威王答應了,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出來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田忌打算直逼趙國邯鄲,孫臏製止說:解開亂絲繩結,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鬥,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而入,雙方因受到製約才能自然分開。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如果我們直攻魏國,那龐涓一定會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在龐涓回師的中途伏擊他,一定能挫敗他。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馬上就撤離了邯鄲,撤離途中落入齊軍的埋伏圈,與齊軍在桂陵交戰,魏軍士兵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於是就解了趙國之圍。這便是曆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圍魏救趙體現了事物普遍聯係的重要規律,用中國古代哲學的術語就是形與勢、虛與實、陰與陽互相轉化,這意味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魏國傾國之兵攻打趙國,表麵上看,魏國很主動,勢不可當;而趙國則很被動,危險即在眼前。實則不然,魏國傾國之兵攻打他國,自家國防必然空虛,如果此時抓住這個機會,攻打魏國,則魏國勢必就會撤軍回防,這樣一來,趙國之圍自然而解。此計與釜底抽薪有某些相似之處。
“舉一反三”
◎故事一王守仁智解安慶之圍
1519年,寧王朱宸濠起兵叛亂,率六萬大軍出鄱陽湖,順江東下。行前,隻留少數弱兵守衛南昌。朱宸濠親自指揮叛軍精銳直逼安慶城下,安慶危在旦夕。
汀贛巡撫、僉都禦史王守仁在吉安,已征集各路兵馬,共八萬人,進抵豐城。得知朱宸濠進攻安慶,召集眾官吏開會,推官王暐建議:“現在寧王攻打安慶城,連日不能攻克,軍隊勢必疲憊沮喪,如果我們率領大部隊前往援助,和安慶城的守兵,前後夾攻,一定能打敗叛軍。這樣,南昌就可以不攻自破了。”眾將對此議論紛紛。
王守仁思考片刻後說:“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試想一下,我軍要去解救安慶,一定要越過南昌,其困難程度暫且不提,就是與朱宸濠在長江上相持,勢均力敵,不見得就能取勝。安慶城內的守兵勞累困頓,也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不可能給我們支援。那時南昌城裏的敵兵,從我們的後麵攻來,斷絕我們的糧道,南康、九江的敵兵,又合力圍攻我們,我們將腹背受敵,這豈不是非常危險麼?依我的意見,不如直接攻打南昌為好。”
王暐又說:“朱宸濠謀劃了很久才出兵,他是仗著南昌作為根據地,因此南昌守備一定很森嚴,我們直接進攻,未必一下子可以攻破。安慶被圍困已經很久,一座孤城很容易陷落,到時候,南昌沒有得到,先丟了安慶,這恐怕不是上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