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規矩(八)
古槐樹下
作者:劉一達
躺著別枕被摞兒
被摞兒,就是疊好的被子摞到一起。北京的老式家庭,每天都是這樣疊被子的,被子疊好後,摞到一起,放在床頭,也有人把它叫“被臥垛”,或者寫成“被樓”。被子摞到一起,一層一層的像個“樓”,這種比喻,也沒什麼問題。
在北京土話裏,被子通常叫“被臥”,這個詞兒很有意思,“被臥”是蓋的,而不是臥的。在北京的老規矩裏,不但“被臥”不能臥,也不能枕,不能靠。而且被摞兒也如此。
其實,這個規矩主要強調的是臥姿,也就是躺著的姿勢。咱們的老祖宗對臥姿的規矩是“臥如弓”,就是躺在那裏,像射箭的弓一樣。
您如果有機會去北京的臥佛寺,就會看到側身躺著的佛祖釋迦牟尼雕像。他的睡姿是標準的“如弓”,頭部朝西,身體側臥,右手托腮,神情安詳,二目微闔,麵帶慈祥。我們在一些古畫裏,也能欣賞到古人類似的臥姿。可見,“臥如弓”在古時候,是最理想或者說最標準的臥姿。
老北京人講究實際,對躺臥的規矩,不像老祖宗似的,有樣板。說老實話,睡覺的時候,真達到“臥如弓”,得有修煉之功。一般凡人,別說硬讓他躺成“弓”,您就是給他吃安眠藥,都睡不出“弓”的樣兒。
所以北京的老規矩,並不強求睡出什麼標準姿勢來,而要求躺臥的樣子要得體。什麼叫得體?就是讓人看著順眼。
通常北京人當著外人,是不能在床上“打橫兒”(躺臥)的。即便您再累再困,隻要有自己家以外的人在場,您也要強打精神,陪外人坐著。北京話叫強努“撐麵兒”。當著外人的麵兒,在床上“打橫兒”,是對人的大不敬。
問題是家裏沒有外人,能不能在床上躺會兒?當然行!但這時就要講究體統了,也就是說,躺著也要有躺著的樣兒,不能身子隨便往被摞兒上一歪,或者頭枕著被摞兒,四仰八叉地那麼一躺,讓人看著十分不雅。
在早,北京的一些年輕人都愛犯這毛病,下班,放學,或是從外麵玩回來,進了家門,挎包往椅子上一扔,脫了鞋,外衣都顧不上脫,就腦袋靠著被摞兒,往床上一躺,打了“橫兒”,這個動作,美其名曰:放乏。
殊不知,這個動作犯了北京人的大忌。按北京的老規矩,床就是用來睡覺的,不是放乏的。所以一般情況下,白天,家裏人是不能隨便往床上躺臥的;客人來了,也不能坐在人家床上。
通常大戶人家,平時累了想放乏,可以在榻(也可以算是床具)上休息。後來,有了沙發,您也可以在沙發上休息一下。
老北京人為什麼忌諱白天在床上躺著呢?因為那當兒都是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孫男弟女的一大家子人,出來進去的,您在床上“打橫兒”,那算怎麼回事兒?誰瞅著也會覺得別扭呀!所以,上千年了形成了這種“回避”的規矩。
有的時候,在床上躺臥,並不是想睡覺,就是想解解乏,通常是枕著被摞兒,看書看報。其實,這個姿勢,不但看上去不文雅,養成習慣,也容易得近視眼和頸椎病。
從衛生的角度看,進了家門,不脫外衣,就往床上躺,也容易把身上從外麵帶回來的塵土和病菌弄到睡覺的床上,為疾病的傳染埋藏隱患。所以北京人才有這個老規矩:白天不在床上躺臥,即便是躺臥,也不能頭靠或枕被摞兒。
不過,現代的北京家庭,一般都是三口之家,即兩口子帶一個孩子,而且床也不是原來的木頭床,改“席夢思”(彈簧床)了。有意思的是,現在的家庭疊被子的都少了,像賓館那樣,每天把被子抖樓平整,就直接鋪床上了,所以很多年輕人都沒見過被摞兒。但形式變了,躺臥要注意形象的內容並沒變。
拘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