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安門經濟”是神馬浮雲(1 / 3)

“天安門經濟”是神馬浮雲

胡同胡語

作者:張澗豐

天安門廣場曾小攤密布

著名經濟學家薛暮橋在1981年7月29日的一項建議,格外雷人。這位1927年就參加革命、被稱作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學泰鬥的學者說:“可以考慮把廟會搬到故宮端門和午門之間的廣場來辦,一年搞它三次,春節、‘五一’、國慶節。廣場兩旁的大約100間廂房,空了幾十年,也應當租出去,辦小商店。”

這位同時有著“中國市場經濟拓荒者”美譽的經濟學家,轉而又談到天安門廣場。他說,有人說擺小攤外國人看了不好,其實論小攤外國人比我們多,天安門觀禮台要是在資本主義國家早利用起來了。

薛暮橋還說,天安門前沿紅牆兩側空地很多,觀禮台也可以利用,還可以搞些塑料建築,裝飾得美觀些。這裏是寸金之地,不利用很可惜。入夏以來,偌大一個廣場,連一個賣冷飲茶點的也沒有,人們想喝口水,吃根冰棍,都要跑遠路。“我看至少夏天要開辦冷食夜市。”

作為紅色經濟權威,薛暮橋的話如雷貫耳,其實當時並沒有引起多大爭論,他的話更多的是起到鼓動和推波助瀾的作用。

很快廣場上小攤小販多了起來,僅照相攤位在國旗杆兩側,一字排開就有十幾家。那時一般家庭還沒有照相機,要想在天安門前留個影還真犯難。此外,賣飲水、小吃、風箏、空竹的也不少,特別是小孩玩具更是五花八門,很受遊客歡迎。一些人力三輪車在金水橋前排成了長隊,拉著那些腿腳不利索或是走累了的人在廣場轉一圈,也挺對遊客的胃口。

在端門和午門之間的兩側,則建起了一溜兒整齊劃一的鋁合金商亭,專賣旅遊紀念品,生意紅火,不是廟會勝似廟會。

據統計,從天安門廣場到午門的攤位,一天的流水能達到百萬元以上。上世紀80年代的百萬流水可不是小數,這真印證了薛大師“寸金之地”一說。

人民大會堂實現了行政經費自給自足

和廣場相比,人民大會堂的市場步伐邁得更快。

1979年1月27日,中斷15年的首都群眾歡慶春節聯歡晚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鄧穎超在會上講話,讓人們激動萬分:“過去的人民大會堂,人民不能來。現在,人民大會堂的禁區已經被打破,它回到了人民的懷抱,將向各界群眾開放……”

1979年7月15日是正式對外開放的日子,從此人民大會堂每天都排起了長隊。人們對這座聖殿充滿期待,它在百姓心目中像天安門一樣,始終蒙著神秘的麵紗。一些單位被允許在這裏舉辦報告會、聯歡會和頒獎會。

1984年,人民大會堂走向市場又邁出新的步伐。作為國家行政機關開始試行部分企業化管理,在絕對保證黨和國家政治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下,力爭5年內達到行政經費自給自足,以減輕國家負擔。

這確是個鼓舞人心的計劃,隻算政治賬、不算經濟賬的時代過去了,人們開始求助市場經濟那隻看不見的手,給人民大會堂帶來新的活力。

於是,進人民大會堂需要買票,在大宴會廳隻要掏錢就可以享受國宴招待,會議廳可以租用,酒水飲料可以標注國宴專用……這一個個“可以”,丈量出了人民大會堂市場經濟開放的尺度。

人民大會堂擁有幾百名廚師,僅特級廚師就有30多人。嚐嚐國宴的滋味,成了幾乎所有遊客的期望,數千人同時用餐成了火爆一時的盛景。

上世紀90年代初,一位來自安徽巢湖的小吳有幸吃了一頓國宴,興奮多日。他是個草根,在單位很少有拋頭露麵的機會,不過吃國宴卻搶了個頭份。他覺得很提氣,寫了篇短文,居然在《巢湖日報》發表了。文章主要記述國宴的菜譜,看來那時國宴菜譜也算是新鮮事。小吳說,桌麵上擺放的所有用品都標有“人民大會堂”的字樣,讓他很感神聖和體麵。本來想吃完帶走一兩樣,但走時匆忙也給忘了。第一道菜是雞湯豆米花,味道非常鮮美,品相也很好;第二道是佛跳牆,以前對佛跳牆是久聞其名,未能謀其麵,食材還不錯,以海鮮為主;第三道,蔥燒海參,感覺海參質量不高;第四道是紅煨小牛肉;第五道,菜單上沒有,莫名其妙地上了碗麵條,湯的味道很好,一口氣都喝了;第六道是三絲魚卷,哈!正對我的胃口;第七道,香菇鮮蔬,還比不上我燒的呢;第八道,石耳煨乳鴿,味道還可以;第九道是麵包和叫不出來名字的點心,味道怪異;第十道:水果,不夠新鮮,在冰箱裏久矣;第十一道也就是最後一道,當然是冰激淩啦。小吳說,盡管感覺不如徽菜好吃,不管怎麼說這回畢竟吃的是國宴啊!回去可以招搖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