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於女士的家庭條件挺優越,父親是政府部門的公務員,母親是中學老師。經濟收入也比較豐厚,自己家也有一個平房小院。隨著城市的開發建設,2001年又搬遷到一處樓房小區,三口人住著200多平米單元樓。一年後她和男朋友同時考上大學,男朋友去了石家莊,同一年大學畢業。男朋友回到廊坊上班,於女士則去了北京。本來生活在一個城市,從相識到情竇初開的日子都是一起度過的,現在卻天各一方。很多個星期日,在家人和男朋友的期盼中,於女士則內心孤獨寂寞地一個人度過。北京和廊坊雖然隻隔著60多公裏,於女士卻不能回去,與男朋友牛郎織女。眼看著倆人都是二十七八歲年齡,男朋友一家也盼著他們早日結婚。如果繼續堅守北京的一份職業還值得嗎?
2010年的秋天,這對青年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或許是受女人顧家的傳統觀念影響,於女士回到廊坊找到一份工作,過起了相夫教子的溫馨日子。兩年後他們有了一個女兒,於女士的丈夫卻走進了北京。因為丈夫在石家莊上大學時,學的是建築裝潢與設計專業,在北京房地產業中施展的空間很大。他一年到頭各處跑工地,有時候一個月才回家一次。掙錢挺多的感覺讓他一直堅持著。他在北京東郊朝陽區的雙橋與人合租了房子,那裏離廊坊更近些。今年春天他們買了一輛路虎小汽車,這樣可以隔三岔五回家一趟,實現了既能掙錢富裕生活,又能經常過溫暖家庭生活的美好願望。
我們聊著春天的故事
今年春天一個很平常的星期六晚上,我接到親戚們的邀請去廊坊,能夠團聚一回,當然欣然應允。因為去廊坊很方便,坐火車隻有早車和晚車那麼幾趟;坐汽車倒是很方便,隻要坐長途汽車每隔20分鍾就有一趟,還可以坐北京南站的城際列車。中午我們到了那裏,一位親戚開著自己的私家車在車站接我們去飯店。這些年我們經常回老家去,甚至找個小理由就回去一趟,盼的就是一家人團聚熱鬧熱鬧。我對那個城市可以說比較了解,但每次去都會發現新的變化。這次也不例外,一路上欣喜地看到,北京的很多著名品牌紛紛在這裏建分號:吳裕泰和張一元的茶葉,稻香村的食品店,還立起一座華普商廈。這些在北京街頭常見的字號,也遍布在廊坊街頭。連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洋快餐店也在街頭赫然出現,仿佛置身於京城。那天我們由市中心的火車站去城東北的一家飯店,廊坊的街頭盡管也是車流滾滾,摩肩接踵而行,但在每一個紅綠燈路口等車最多不超過五分鍾,便能順利通過。那種便捷,讓長期生活在京城的我感到不一般的愜意。因為在北京出行的人遇到最多的情況便是堵車,這現象人們早就司空見慣了。有一次堵車我至今記憶猶新,當時我從方莊去西邊的永外沙子口,行程不過兩公裏,可那天堵車,卻在路上耗了我們一個多小時。小城市特有的快捷方便的優勢,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麵麵。到了飯店親戚們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飯菜,二十多個盤子擺滿了一桌,很多菜我都叫不上名來。喝著清醇的啤酒,親戚們告訴我:“生活在廊坊你同樣可以品嚐到川湘魯粵的各種菜係。”我們每個人聊著自己的故事,品味著生活的各種滋味。我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親戚們請客從自己家挪到了飯店,這種變化好像已有幾年時間了。同時也把他們富裕的生活狀態寫在了臉上,因為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神情。輪到我說時,就把自己的各種體驗全都聊了出來。他們聽我說完,有的羨慕、有的感慨、有的歎息。有一位親戚還說:“你以後來這裏養老啊!”那天晚上另一位親戚又請客,晚飯後把我們送到火車站。當列車徐徐啟動時我望著窗外,小城在一片燦爛的燈海中向後退去,直到外麵有了夜晚的景色,我的心情才逐漸平靜下來。我想,親戚們都是各行各業的普通勞動者,但他們趕上了好時代,隨著我們國家的發展,京津冀發展戰略的實施,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或許他們生活的變遷,隻是千萬個中國家庭的縮影。記得以前曾讀過一篇新聞《東風吹來滿眼春》。它講述的是,1992年春天,鄧小平同誌到南方巡視講話的紀實文章。中國最先開放的地方是東南沿海城市。深圳的崛起,廣州的發展,帶動了潮汕一帶一群中小城市的興起。幾十年後那裏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富裕黃金三角區。隨後上海浦東的崛起又形成了上海、杭州、南京三座中心城市相互依托、相互倚重的長江三角洲經濟發達區。如今京津冀發展戰略的實施,又讓人期待著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晚上十點鍾我走出北京站,回顧這一天的經曆,我覺得,春天的故事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