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廊坊人的北京夢(1 / 3)

廊坊人的北京夢

中國夢

作者:紀建國

最近這半年,人們在各種新聞媒體裏經常提到一個詞語——“京津冀”一體化建設正當時。每次我都是很認真地收看,因為我的故鄉就在河北省廊坊市。我參加工作後又在運輸公司,曾經有好幾年時間,我隨著我的司機師傅跑遍了京津冀的很多地方。人咋那麼奇怪,總在走過的地方把感情留下來,所以京津冀在我心中都像是故鄉。

六十多年前,也就是上世紀50年代初,我的故鄉廊坊南邊永定河畔的一個小村子發了一次洪水,父親和村裏的很多人跑到北邊10多公裏的廊坊避難。我的父親和伯父又來了北京,加入到建築工人的行列中。第二年秋天故鄉的好收成,又把伯父誘惑回故鄉。我們的家族,有一半留在了河北的故鄉,一半留在了京城。後來父親在北京成家育子,我們也都成為北京人。我們的母親也來自河北省永清縣。幾十年後到了我該談戀愛的時候,也是娶的小城廊坊的姑娘為妻。從我的父母到我這一輩,因為北京離故鄉很近,我們與家鄉的這種特殊關係,經常與親人們不斷往來。幾十年間不時聽到他們的各種故事和傳聞,並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

孫老師眼裏的小城廊坊

孫老師每天早晨都到樓下去散步遛彎。他今年78歲,依舊身體健康精神矍鑠。現在已退休多年。之前是廊坊群眾藝術館的畫家、副教授,住在市中心的花園小區。因為這片樓區的一層都是很高的底商房,小區下麵全是各種商店,上麵的高層樓房才是居民住宅,所以被譽為“空中花園。”。站在窗前可以俯瞰整座城市。西邊的窗前還能看到這個城市的標誌性建築——銀河大橋。一座高架大橋在空中將城市南北兩端連接。下麵是穿行的一趟趟火車。每到夜晚橋上燈光彎彎地亮成一串,如長虹臥波一般很有氣勢。橋上穿行的各種車輛燈光總是像流星一般閃過。站在不遠處的橋下仰視看去,真有銀河在天的感覺。孫老師在這裏生活了50多年,聊起這座城市他有講不完的故事。上世紀60年代,他從這裏考上天津藝術學院,畢業後在天津城北的一所中學裏當了十多年美術老師。上世紀70年代末期,又重新回到這裏。從此他的工作和生活都和這條街密不可分,當時這裏還是一片平房,他在一家電影院當畫工。那時廊坊剛改鎮建市,人們還習慣原來的生活。小城還像個集鎮,街上有個不大的建築,就能作為街名。這條街就叫影院街。老火車站就在西邊一點的地方,那裏有個過街天橋,人們提起來就說——天橋。還有人們管幾間平房的百貨商場叫商場街。鎮政府(後來的市政府)那條街,還有金光道。當時廊坊市裏繁華地段就幾處,都能數得過來,不像現在翻建新建的街區太多了根本數不過來。上世紀80年代中期,孫老師得到過一次單位的福利分房,在城北的群安街小區有了一處兩居室樓房。同時被落實知識分子政策,三個女兒的戶口從附近的農村遷到市裏。雖然兩個大女兒都已結婚單獨過日子,但家裏隻有他一個人上班,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幾年後孩子們長大陸續參加工作,家裏才有積蓄。後來影院街進行改造,蓋起了空中花園小區。1997年秋天孫老師又在這裏買了一套180多平米的樓房。如今他的女兒們,除了二女兒嫁到北京,其他的女兒全都嫁到廊坊市裏,並且全都在城裏買了100平米以上的大戶型多居室樓房。廊坊是三線城市,房價能比北京便宜三分之二,居住起來很舒適方便。現在他和續弦的老伴、養子生活在一起,女兒們也經常去看望他。孫老師覺得挺幸福。

廊坊80後的北漂日子

於女士是一位80後,她從小就生長在小城廊坊。兒時,北京城在她心目中是地圖上的一顆紅色小五星。上小學時她的學習在班上就比較出眾。從小學一直到中學都是這樣。2002年她考上了北京印刷學院。四年的寒窗苦讀,使她對北京有了一定的了解。2006年秋天大學畢業,她也愛上了北京這個城市。盡管家裏的親戚朋友曾在廊坊給她找到過不錯的工作,但還是被她婉言謝絕了。最後孤注一擲地來到京城一家文化公司,當了一名編輯。設計出立體四合院等多種文案。那段時間她每天做文案從早忙到晚,經常加班,有時候到深夜十一二點。下班後和三個同學擠在北京東城區胡同裏一間12平米的小平房裏。這樣的生活過了五年。在胡同裏冷冷熱熱的日子,她不僅增長了才幹,也使她對生活的現實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家裏人看她的生活環境太艱苦,就勸她回到廊坊。但當時小於的回答是:“北京的機會更多,天空更廣闊,想在北京再闖一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