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來自生活實踐的道德楷模(1 / 2)

來自生活實踐的道德楷模

中國夢

作者:王進

孟慶利先生現為中共中央直屬機關書畫協會副主席、世界孔孟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大風堂藝術研究院院長、北京史地民俗學會法定代表人兼常務副會長、北京孔孟小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客座教授。他不僅因精湛的書法造詣享譽全國,更是多年如一日,用凡人義舉書寫大愛、見證真情,其心係學子、奉獻家鄉、熱心公益的感人事跡被人們心口相傳、廣受讚譽。

一名普通的老黨員,曾經的老軍人孟慶利,在基層當過工人,在部隊當過戰士、指揮員,在中央國家機關當過幹部,在文化團隊、書畫藝術團隊當過領頭人。就是這樣一位平凡的學者,用自己的“愛、善、義、情”,為大愛踐諾、為義舉奔波,彙聚起一股推動社會道德文明的正能量。

建孔孟小學打開道德之門

在孟慶利先生的倡導下,中國第一所公立學校“孔孟特色小學”在北京懷柔渤海鎮建立。“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2010年1月8日,伴隨著朗朗的讀書聲,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中心小學遷址建設工程竣工暨孔孟聖像落座典禮隆重舉行。世界孔孟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孟慶利、北京大學政府管理交流中心、懷柔區有關部門領導及海內外60餘名嘉賓出席了儀式。

據悉,渤海鎮中心小學遷址建設工程既是懷柔區政府的一項折子工程,也是該鎮黨委、政府實施的一項民心工程。項目總建築麵積9504平方米,總投資4508萬元,目前已入駐18個教學班,720名學生就讀。

尊師重教曆來是渤海鎮黨委、政府的優良傳統。為此,渤海鎮黨委、政府在不斷優化校園硬件設施的同時,還狠抓了德育教學工作,結合“傳統文化進渤海”主題實踐活動,把學習普及孔孟文化融入學校德育教育之中。依托鎮黨委、政府的總體思路,渤海中心小學還把學習《弟子規》納入特色教學內容,並在校園內“請來”了孔孟聖像,沿走廊櫥窗布滿了孔孟聖人的名言,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早前在2009年10月22日下午,來自非洲各國的36位名校校長及日本國會議員村田吉隆先生,坐進了懷柔區渤海鎮渤海中心小學課堂,和那裏的60名小學生一起認真聆聽孟子第七十三代傳人,世界孔孟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孟慶利所傳授的孔孟之道。

為學習普及優秀的曆史文化,渤海鎮在全鎮範圍內興起了學習孔孟文化、運用傳統文明禮儀規範的熱潮,並聘請世界孔孟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孟慶利擔任該校名譽校長,在新校門前塑孔孟聖人雕塑,用“有教無類”作為校訓,全校師生人人佩戴孔孟校徽,誦讀孔孟經典,踐行孔孟做人的哲理。

善行點滴彙大愛

孟慶利為人古道熱腸。他煙酒不沾,書畫以外唯一的喜好就是交友。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廣交天下客’是我的座右銘。我的朋友有老領導、老幹部、老藝術家、著名書畫家,有身懷絕技的名醫,也有忘年交、莫逆交,遍布天南海北。隻要有熱心、有誠意、心地善良、樂施好助的人,我都願交。”20餘年軍旅生涯,他結交了很多軍界的朋友,上至著名的將軍、軍事理論家,下至普通一兵。在地方,同樣有各種身份、愛好的朋友與他保持著頻繁的聯係。無論誰有了困難,他總是能夠調動自己的“資源”去扶危助困。他那“資源”,過去是一個記得密密麻麻的小小電話本,如今換成了掌上電腦。

觀其為人懷敬意,賞其書作生崇慕,他的書法自有其書與時合之感。凡有家鄉的父老鄉親求醫問藥,孟慶利不管工作有多忙總是聯係醫院,並安排好住處。近日,一位電梯工夜裏十點多找到孟慶利說,我有個親戚得了肺結核並發的腦膜炎需要住院治療沒有床位,孟慶利立即調動“資源”聯係了在309醫院工作的一位朋友,使這位病人順利入院。讓電梯工夫婦非常感動。

義字當先襄大業

京郊昌平區陽坊鎮西貫市清真寺大殿兩側的殿柱上,嵌有一副對聯:“自唐以受絳三十冊寶清真清淨,遵主命守五時而率眾裕國裕民。”這副對聯字體古樸遒勁,筆力雄健,氣度恢宏,常常引得遊人駐足賞析稱讚。很少有人知道,這副對聯的下聯曾經在動亂年代被毀,現在人們看到的下聯,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由後人補配的。這個人就是孟慶利。1980年,陽坊鎮西貫市清真寺恢複宗教活動,人們在欣喜之餘,不禁為大殿抱柱楹聯的缺失而抱憾。該寺欲尋一位書法大家補配,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1983年,該寺和孟慶利所在的部隊搞軍民共建,清真寺管委會提出此願,部隊表示全力支持。於是委托當時身為營長、擅長書法的孟慶利具體實施。該聯原為清代學者麻兆慶所題,在沒有任何書帖可以借鑒、臨習的情況下,孟慶利用心揣摩殘存的上聯13個字的書寫特點,一筆一畫從頭練起,終於仿寫出了與上聯文字渾然一體的下聯,滿足了當地穆斯林群眾多年的心願。如今,上下兩聯並列殿前,如出一人之手。補聯既成,寺內阿訇喜出望外,又請孟慶利補配了另一對遺失的抱柱匾:“欲溯大原舉足莫從它路去,歸恩至道收心須入此門來。”雖然沒有仔細研讀過古蘭經,但在補配這副對聯的時候,孟慶利還是為伊斯蘭教所宣揚的棄惡揚善的教義所打動。北京衛視“這裏是北京”欄目為此做了專訪,在全國影響很大。天下萬物,原本就有共通之處,對於孟慶利來說,走上書法之路,踏進藝術之門,不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欲溯大原、歸恩至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