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北京前門地區空間形象設計與文化主題塑造(3 / 3)

滿足現代城市功能需求和延續曆史文化脈絡是老城改造中不可或缺的兩方麵。前門是與王府井、西單齊名的傳統商區,其區域形象卻不是單純的商區,而是與文化、演藝、美食、民俗等多方交纏,公眾印象也各不相同。空間上它胡同交錯、古建遍布;業態上它老字號、小地攤共生;居民中老北京與新遊民共棲。由於年深日久,前門承擔現代都市功能已十分勉強,但俯拾皆是的曆史遺跡,對區域曆史文化形象的界定等問題,導致改造工程遲遲不敢啟動,直到2006年為配合奧運需求才倉促動工,這不可避免地造成規劃不周,導致後人的詬病。然而為改善區域環境、增強使用功能而進行的改造,並不一定就會阻斷曆史文化脈絡,而且流失的人氣通過合理的保護與利用,依然可以找回。

5.1 針對重點區域,采取恰當對策

對於前門各區域存在的問題,可考慮采取有針對性的不同策略,具體如下:

5.1.1 台灣會館及台灣街,應主要解決好外來文化概念與前門原生文化氛圍不協調的問題

台灣會館原有的商務洽談、發布會等活動的私密性,具有禁忌的特權色彩,易帶來不良感受。在前門這一公眾區域內,會館的功能應當考慮重新定位,或將類似活動轉移到其他地區開展。對公眾開放台灣會館,使之成為集展覽、餐飲、文化活動於一身的公共服務場所,如加強宣傳京台文藝交流活動,引進台灣民間文藝團體演出,召開“歌友會”、“簽售會”等。真正起到溝通兩地百姓的作用,使大眾氣息回歸前門。同時,積極利用台灣街,在街道兩側牆麵張貼台灣景點介紹,豐富阿裏山廣場景觀設置和娛樂、購物內容。適當設置座椅和娛樂項目(如可將原本台灣會館內的木偶戲、折疊傘展覽等轉移到此處),延長遊客的停留時間。對位於地下的台灣美食街,突出台灣特色主題,除小吃外,可考慮開設售賣台灣水果、台灣化妝品、小手工藝品的攤位,豐富品種,強調此處台灣貨品的獨特性,以及貨物、投資、經營者等與台灣之間的聯係。

5.1.2 針對前門天街,采取麵貌多樣化、價格親民化路線

目前“統一麵貌、統一黑底金字招牌”其實是一種現代性規劃的結果,與前門的多樣化、原生態文化氛圍有所抵觸,容易引起視覺疲勞。可以對天街商鋪的麵貌進行多樣化整改,設置富於變化的“招牌”、“幌子”等,恢複古老商街外觀,給人視覺上的繁榮;組織有實力的商鋪恢複“叫賣”、“亮絕活兒”等老北京傳統,營造聽覺上的熱鬧。市聲起伏,街景重疊,使行人放慢腳步邊逛邊看,引發興旺人氣。另一方麵,對於街道景觀鐺鐺車,可適當延長其行駛線路並降低票價。如能形成覆蓋北京著名景點或是前門特色景觀的線路,則既有效利用了鐺鐺車,又消除了魚骨刺狀胡同對人流的分散。

5.1.3 火車站、大觀樓區域,突出古建文化價值和紀念意義,統一紀念性與功能性,使古建空間在文化產業的鏈條中找到歸屬

老車站從最初實用功能退役後,進行了多次探索,被用作文化宮、百貨商場等,均隻利用其建築空間,由於改裝自車站,它的空間格局的使用並不便利。經過多番輾轉後,最終成為博物館,其凝聚的曆史文化價值真正得到開發。但目前還應當豐富展品,組織主題性活動,增加與北京曆史相關的宣傳。大觀樓影院與時尚影城相比,悠久的曆史和對曆史事件的親身參與是其無可替代的優勢,應當對這部分資源加以更有效的利用。例如,擴大展覽和陳列區域,放映片目選擇別處不常看到的老電影,特別是曾為人們喜愛的國產電影,並依據不同時期、主題加以組織,這樣既不失娛樂效果,也具有資料性質,還能突出與商業院線的差異,顯示其獨特價值。這樣,對於往來大柵欄的遊客,無論是到大觀樓稍事參觀還是坐下來看片,都可以獲得在飯店、咖啡廳等其他地方無法獲得的經驗。

5.1.4 老字號餐飲業,應當塑造差異化、本土化、風俗化

首先需要差別化配置品牌。全聚德等連鎖店應當進一步突出前門老店的獨特性,加強傳統文化展示功能。都一處、一條龍等老字號,應在強調平民化的同時,滿足當今食客精益求精的需求,適當推出精品菜肴,差別化經營。其次,在做好特色餐飲同時,引進夜市、涼棚,發揮小吃在吸引人氣方麵的作用。小吃量少,所占時間少,品種多,食客在不斷選擇、品嚐的過程中在攤點間不斷穿行,能夠增加街上流動人員的數量,是步行街吸引人氣的法寶。老北京有夏季夜市宵夜的習慣,前門天街應在夏季引進夜市、涼棚,兩側店鋪也可考慮適當延長營業時間。以新加坡烏節路為例,其白天是類似王府井的高檔商業街,晚上則是燈火通明的廉價夜市。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街道資源,形成業態互補。

5.2 結合前門特色,突出區域文化主題

總體來說,人們對前門“硬形象”的期待應當是有民族特色和曆史感的,目前建築也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但“軟形象”卻比較複雜:既是具有景觀性的曆史文化保護區,也是人們生存其中的城市功能區。將二者統一,使之成為恰當的整體,凸顯文化主題才是關鍵。這裏的“主題性”不是迪斯尼那樣複製真實場景,營造虛擬環境,創造仿真經驗,而是認為區域內一切建築、業態、配套設施等功能型硬件都應當為文化主題服務,在文化娛樂項目、百貨餐飲等業態的選擇上,也應當有所側重、主次分明。

從曆史文化角度來說,前門的繁榮包含著長期發展、區域內百姓生活勞作的印記,並不是現代社會規劃的結果,但近年來為了更加繁榮,它卻一次次被規劃、被設計。在多種理念的主張下,在多次維修、整改、建設後,這裏被各方力量劃分出了勢力範圍:天街的整齊劃一、台灣廣場的概念移植、珠寶市的淩亂無序等,顯示著不同時代背景、不同經濟業態、不同設計理念的爭奪。每一個區域都各有主張,也都強大而不肯妥協,過多的主題相互悖謬,使如今前門仿佛總是處在未完成狀態。它要讓每一個抱有不同目的的人提供亮點,卻由於顧慮太多,每個地方又都不夠精當透徹。這種無序的狀態遮蔽了地區主題。

因此,一個區域給人們的印象是淵源有自、根脈清晰的真實感受,還是視覺刺激、外在體驗的虛擬後現代感受,也就是說主題性前門和迪斯尼的區別,根本在於其主題是以現代技術強行複製出來的,還是從城市文化和曆史的土壤中生長起來的。具體來說,就是區域軟硬形象是否融洽配合,在整個城市文化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自列斐弗爾之後,人們對城市空間的理解從物質層麵向文化層麵轉變。擁有長久曆史的中國都市無法複製美國洛杉磯、波士頓那樣全新規劃的發展模式,隻能因地製宜地修補整改。直到現在,那些從大雜院、柏油路走來的北京人,在CBD過於泛濫的環境中依然會感到不自然。他們特別熱衷回首確認自己的根基,這種感受包含了發展中中國的城市人的念舊情結。對於他們來說,千瘡百孔的前門顯得特別親切,而那個整齊簇新的前門則令人不適應。所以,對前門的建設當以尊重原生態為主。針對現階段前門人氣衰落的現狀,在未來的改造利用中,如果在滿足該區域功能需求的同時,同時能更加明確地突出京味、平民、曆史等主題,就能使之成為一個帶有曆史感和親切感的、街道繁榮、人氣興旺、活躍而熱鬧的都市新區域,從而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繼續煥發出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迪爾.後現代都市狀況[M].李小科,等,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5]張惠岐,羅保平.北京地方誌:前門大柵欄[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3]李微.娛樂場所與市民生活[J].北京社會科學,2005,(4).

[4]陳溥.北京早期電影院[N].北京晚報.2013-4-20.

責任編輯:蔣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