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北京前門地區空間形象設計與文化主題塑造(2 / 3)

在天街上,可以看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最現代化的有軌電車。它們行動緩慢,走不到一公裏的路程就需要10分鍾,三十元的票價更是普通公交的數十倍。它顯然不是一個交通工具,而是街道景觀的一部分。有軌電車使步行街聚攏人氣的作用大打折扣:原本任由橫穿斜插的路麵被隔斷了,行人無法“之”字形遊覽,而是需要避開軌道。在這樣虛置背景、人為構建意義的環境中,老字號的名氣、傳統和曆史也好像是虛構景觀的一部分。

天街的街道形態和景觀布局不利聚攏行人。如果景點都聚集在這一條主幹道上,行人雖不易橫穿,卻可能在街上形成回環,但大街兩側布置了許多分散的胡同景點。主幹道仿佛魚骨,兩側小胡同宛如魚刺向外發散。台灣街位於東邊大江胡同,從這裏走到台灣會館後,如果還想回天街,就得掉頭,或者向南到劉老根大舞台。而這一小段南行路線所在的前門東側路相對單調,景點之間也缺乏呼應,等於無形中向外疏散遊客。西側廊坊頭條與交叉的煤市街、南側的大柵欄街相互勾連,在地理上形成交織的網絡,在業態方麵相得益彰:大柵欄的老字號、珠寶市的便宜貨和廊坊胡同的舊房子,滿足了遊客差異化的需求。因此,這幾條胡同是如今前門地區最熱鬧的所在。因為小店相對集中,大柵欄向西的鐵樹斜街、櫻桃斜街也各有值得一看的特色,整體遊覽所需時間長。這裏的繁榮自成一體,走進大柵欄,就沒有必要再回到天街,反而形成分庭抗禮、搶奪人氣的態勢。

店鋪招牌對行人構成潛在影響。天街的統一外形容易引起視覺疲憊。西側與之平行的小小珠寶市街雖然十分狹窄,但多是價格便宜的小鋪、露天攤,此起彼伏的吆喝叫賣營造聽覺上的熱鬧,橫七豎八的招牌幌子給人以視覺上的繁榮。有時一個門麵就豎出三四幅招牌,淩亂擁擠,目不暇接。在這條因狹窄而天然形成的步行街裏,行人可以放心地慢下腳步,邊逛邊看,耽擱的時間越長,越增添熱鬧。與天街的嚴肅空曠不同,珠寶市街沒有壓力,街景也重重疊疊、引人探尋,因此興旺許多。

在北京,前門一度是一個包括兩側小胡同的平麵區域,是一個繁榮商圈的整體概念。而修繕後對天街、城門、牌樓的特別凸顯,將“前門”限定在一個線性的封閉的街道裏,兩旁灰色建築嚴陣以待,因此出現了中間魚骨狀大街十分空曠,延伸到兩側的魚刺狀小胡同卻人氣爆棚,二者落差極大的局麵。對於漫步城市的人們來說,那些呈現出來專門給人看的景觀過於普通,真正吸引人的是能夠深入其中、自行挖掘的那些被藏匿起來的細節。

3 從火車站、大觀樓看功能性建築與紀念性建築的有效利用

曆史淵源是前門的資本,但也是區域整改爭議重重、左右掣肘的原因。雖然前門擁有眾多紀念性建築,但它沒有完全被保護起來,而依然承擔著城市功能。因此,當前前門應將紀念性和功能性需求結合,使之相得益彰。

功能型建築要想具有紀念性,有賴於時間的淘洗。如果強行使紀念性建築承擔不恰當的使用功能,則文化韻味大減,紀念性建築會被消解成一具空殼。前門火車站的經曆說明了這一點。它修建於清光緒年間,一度是北京最大的火車站,承擔了半個多世紀的交通任務,直到1958年北京站投入使用後才改作他用。前門火車站本是英國人設計的歐式建築,剝離車站職能後曾作為鐵道部科技館、北京鐵路工人文化宮和劇場,還順應潮流改成“老車站商城”、“電訊市場”。作為商場的老車站,經營項目和宣傳手段都不突出,甚至連原本頗具特色的建築外形,都被不斷變換的新舊招牌遮擋得輪廓模糊,難以辨認。2000年後,前門火車站被劃定為文物保護單位,並逐漸還原麵貌,2010年又開始作為鐵路博物館正式開放。

與之相似的還有大柵欄街上的大觀樓影院。其前身是“大亨軒茶園”,曾因首先播放京劇大師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而引起轟動。1907年左右,豐泰照相館經理任景豐將這裏改裝為主要放電影,兼營曲藝、雜耍等的“大觀樓影戲園”[3];1917年正式改為電影院。大觀樓堪稱北京放映史最悠久的電影院。1960年,它成為北京第一家放映立體寬銀幕的影院,連續上映數萬場,場場爆滿;1987年,它重新裝修再度開業,並延續至今[4]。如今大觀樓的經營狀況令人失望。由於電影院需要吸引來自各個城區的觀眾,便利的公交、停車配套必不可少,而地處大柵欄步行街內的大觀樓在這方麵卻呈弱勢;其建築規格不適合如今電影的特效距離要求,在片源方麵也不具備優勢。所以,從對當代大都市影城的要求角度來看,如今的大觀樓難以躋身一流。

作為北京城區曆史延續最長、遺存保護最多的傳統市井商業區,前門曆史建築俯拾皆是,卻大多逃不脫拆遷、翻新的命運。然而,僅僅喟歎時間的無情卻不加以保護,一味強調紀念的重要卻不賦予實際功能,那些精美的建築即使不被歲月摧毀,也終將在記憶中消逝。因此,比起建築本身的拆除或保留,更值得考慮的問題是,如何將地區的紀念性與功能性統一起來。

4 從前門餐飲業態看老字號品牌形象的差別化配置

各色美食是前門的魅力所在。光緒年間《都門紀略》收錄的70餘家食品店鋪中,位於前門大柵欄一帶的有29家,占43%[5],可見其餐飲業繁華曆來就有傳統。

大名鼎鼎的“全聚德”烤鴨店誕生在前門肉市街。自清同治三年(1864年)創建後,無論社會動蕩、政權更迭還是民運興衰都沒有使它衰落,如今更成為身家百億的上市集團,連鎖店不僅覆蓋國內大中城市,還開到了遙遠的澳大利亞!“都一處”和“一條龍”也是前門有曆史的飯店。都一處燒麥館開業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曾得微服私訪的乾隆喜愛並獲得禦賜匾額。“一條龍羊肉館”始建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原名“南恒順”,由於曾接待過天子,被民間稱作“一條龍”。它們雖然都是前門延傳至今的老飯店,但地位和作用卻不盡相同。其中,全聚德最有品牌意識,店鋪門廊上裝飾了許多老照片,講述發展曆史。但由於連鎖店太多,全聚德烤鴨已成為標準化品牌,它民族的、老北京的獨有文化形象味已不再清晰。現代化的流程工藝,標準化的口味消解了其特色,所以全聚德老店對前門曆史文化氛圍的塑造沒有太大幫助。都一處和一條龍產出食品具有獨特性,構成了與“前門”之間的固定聯係。然而,兩家飯店如今都走的是老國營飯店物美價廉,粗放經營的大眾路線,就餐感受不夠精致。他們與前門的平民氣息相融恰,卻未對文化曆史意境的營造作出貢獻,浪費了曆史文化資源。

門框胡同是大柵欄內一條寬僅3米的小胡同。據清《京師坊巷誌稿》記載,舊時這裏有兩座過街佛樓,用石板架起來宛如門框,胡同因此得名。門框胡同雖小,在清代和民國時期卻非常著名,所謂“東四西單鼓樓前,王府井前門大柵欄,還有那小小門框胡同一線天”。這裏因小吃聞名。上世紀50年代後,興隆的門框胡同逐漸冷落,但80年代個體經營放開之後,一些老字號回到這裏,小腸陳、褡褳火燒、爆肚馮、月盛齋等在附近經營並重新建立了口碑。一時間,門框胡同的老餐飲具有了時尚意味,越發聲名鵲起。前門改造後,雖有優惠政策,但新店鋪的租金對這些平民美食來說還是太高,它們等於被逐出了前門。

5 采取針對性措施,塑造城市文化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