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北京前門地區空間形象設計與文化主題塑造(1 / 3)

論北京前門地區空間形象設計與文化主題塑造

城市文化資本

作者:許苗苗

摘 要:前門是北京內城市井生活和傳統商業相結合的重要區域。選取前門地區“台灣會館”、“天街”、“鐵路博物館與大觀樓”、“老字號餐飲業態”四個重點案例加以分析,認為首先應當明確定位前門為平民化傳統商區,盡力營造京味民俗氛圍;其次在街道設計上依據步行路線和體力需求,精細化設置遊覽線路;第三,將部分古建的商業目的剔除,改為博物館等公共設施;第四,引入高檔專賣店之外的差異化商業模式。通過有針對性的措施,重新塑造區域整體文化形象,提高區域的吸引力。

關鍵詞:北京前門;城市空間;形象設計;文化主題

Abstract:Qianmen is an important combination area of life in the streets and traditional commerce of inner city in Beijing. We chose four key cases of “Taiwanese Association”, “Heaven Street”, “Railway Museum and Grand View Pavilion” and “Time-honored Brand Catering Format” and analyzed them. We believe that firstly, Qianmen should be clearly positioned as a popularized traditional commercial district and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create a folk atmosphere full of Beijing style; secondly, we should design the streets in consideration of walking routes and physical demands, and carefully set touring line; thirdly, business objectives of some ancient architectures should be removed and transformed into public facilities like museum; fourthly, bring in differentiated business mode other than high-end exclusive stores. Reshape regional overall cultural image and improve its regional attractiveness with targeted measures.

Key words:Beijing Qianmen;urban space;image design;cultural theme

中圖分類號: 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4)-01-67(5)

在城市曆史空間的保護、改造與修繕中,能否較好地將城市的使用功能、發展需求與曆史脈絡、文化氛圍相結合,是衡量其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前門是北京城中心重要區域,不僅傳承了古都的曆史底蘊,還具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和活躍的經濟樣態。這個區域積累了興旺的人氣,但同時也聚集了不少弊端,對它的治理是北京城市規劃中多次考慮的問題。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開始全麵修繕整治城區,前門是重點工程之一。然而,這次大規模改造雖然改變了區域空間建築形態,卻並沒有達到吸引遊客、聚攏人氣的效果。直到奧運結束5年之後的2013年,前門依然在為挽回失去的人氣進行著不斷努力。

美國學者喬納森·拉班[1]將城市分為軟硬兩個層麵。硬的方麵是人工建築環境構成的物質結構,如街道、建築等;軟的方麵則是人們對城市的個性化解釋,或稱城市居住者腦中的感知定勢。就前門地區來看,人們的認識最初雖是藉由建築等硬環境而來,卻形成了一種對前門印象的無形期待。在這片區域,以高超的建築技術複原硬件的曆史風貌並不太困難,但能否滿足公眾內心的期待這一軟性方麵,卻特別值得重視。可以說,如今前門的問題就在於區域形象與區域印象的錯位。主要表現在:外來移植概念與原生文化氛圍的不協調;建築設計預期與區域實際情況的不符合;功能性建築與紀念性建築定位的不明確;特色文化品牌利用的不合理等。本文擬針對以上問題,選取前門重點區域,加以解讀並提出意見。

1 從台灣會館、台灣街看外來移植概念與原生文化氛圍的協調性

台灣會館和台灣街曾被稱為前門區域的“重中之重”,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以及大眾媒體的熱情宣傳。台灣會館初名全台會館,1896年在前門外大蔣家胡同(現大江胡同)紮根,1950年《北京市各省市會館管理暫行辦法》規定,所有會館逐步移交政府房管部門管理,台灣會館搬進居民,成了大雜院。1993年,這裏恢複為紀念場所,並於2009年翻修擴建。前門本是會館雲集之地。清末《都門紀略》卷二收錄的北京會館達391處,位於前門周邊的就有76處[2],台灣會館是其中很小的一員。但重新設計擴建後,它的麵積從500餘平米拓展到3900平米,設有《中華魂·京台情》展覽以及木偶戲表演,還經常接待兩岸要人。然而,如此精心禮遇的“重點建築”卻門庭冷落,並沒有成為地區亮點,其原因在哪裏呢?

台灣會館與前門的不協調,有功能定位方麵的偏差。此會館的主要任務是商務接洽和高端文化交流,需要相對私密、人員單純的環境,其對台灣民俗、文化形象的宣傳隻是額外功能,每周僅周二開放一天。而在前門這樣一個公眾遊覽、購物區域內,在諸多熱情的遊客、旅人的好奇目光下,任何建築都無法擺脫被圍觀、被探聽的命運。半公開的台灣會館將大部分遊客攔阻在外;而到訪的遊客也往往為吃了閉門羹而抱怨。

台灣會館的建築外形也未能與環境融合。這組清末民居樣式的建築,外部古香古色,采取了北京四合院的圍合形製。房屋屋頂上有斜坡,牆壁以深灰為主,內部設有騎樓、露台、敞牆等,是嶺南樣式。四合院大多低矮,雖然是封閉的院落,卻不會給街道以壓迫感;嶺南建築舉架較高,但通風敞亮。南北建築因地製宜,各有優長。台灣會館意在南北兼顧,實際卻事與願違:過於高大的嶺南房屋充當北方封閉的合院圍牆,深灰色牆體沒有向外的窗戶,給背後狹小的胡同和低矮的房舍造成強烈壓迫。在當今社會平等的風氣裏,在平民氣息濃鬱的前門,這組高大建築無異於一個龐大而不友好的特權禁區。

從整體設計來看,隔閡感並非沒有被考慮到,甚至還以背後大江胡同裏的“台灣風情街”弱化會館的封閉性。遺憾的是,街道布景過於單一,廣場上沒有供休憩的座椅,不是一個引人停留的場所。廣場地下的台灣美食街由於采光不足,客流不飽滿,僅有部分檔口開燈營業,十分蕭條,也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

因此,作為前門地區重點工程的台灣會館,不僅沒有增加普通人對台灣的好感和了解,還人為設置出一個與台灣相關的公眾禁區;台灣風情街沒能彌補前者的不協調,其將遊人引入地下的設計還分散了人流;地下美食街的慘淡經營更使“台灣風情”變成敷衍。

2 從天街、廊坊胡同看街道設計預期與步行導向效果

號稱“天街”的前門大街於2008年5月正式開街。大街北口架設“天街”牌坊,仿佛一座大門,將街道從天安門廣場南側繁忙的現代交通中隔離開。街道全長846米,縱向分為有軌電車道、禦道和人行道三部分。兩側商鋪青磚灰瓦,全聚德、月盛齋、中國書店等80餘個老字號整齊地亮出了油漆一新的黑底金字招牌。遺憾的是,這條“古裝購物街”的人氣不僅難比王府井,就連許多二線城市步行街都比這裏熱鬧。究其原因,我們發現,這條所謂“步行街”其實並不屬於行人,而是一條完全以現代思維設計出來的虛擬景觀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