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衝突還是協調:城市化與文化遺產保護(1 / 3)

衝突還是協調:城市化與文化遺產保護

城市文化資本

作者:賀雲翱

摘 要:城市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城市化進程中,對文化遺產是保護、傳承,還是破壞、毀滅,人類對此有過深刻的教訓,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最終形成了協調處理城市化與文化遺產保護關係的理性路徑,並將其成果納入到文化多樣性共生與和諧城市建設的事業中去。中國當代城市化速度迅猛,文化遺產保護麵臨嚴峻挑戰。然而,城市化與文化遺產保護之間並非完全衝突的關係,可以互相協同發展正日益成為社會共識。中國城市化與文化遺產保護雙贏的結果將會為全球城市化與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進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關鍵詞:城市化;文化遺產保護;城市遺產;文化多樣性

Abstract: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human have learned profound lessons from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cultural heritage or damaging and destroying it, and also accumulated precious experience, finally formed a reasonable path to harmonious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Besides, the accomplishment has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cause of the symbiosis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ities. China’s contemporary urbanization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thus its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s not completely conflict.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social consensus. The win-win resul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will make its own contribution to the progress of world’s urbaniza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Key words:urbanization;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urban heritage;cultural diversity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5)-01-63(4)

1 城市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

人類與猿類分手已有600萬年的曆史,但是人類建立城市的曆史不足1萬年①。自從人類第一座城市誕生以後,城市就成為“文明的搖籃”。城市創造了國家體製、真正的文字、先進的技術和最初的知識分子,此後,它一直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推進器,包括人類所有的裏程碑式的文明發展和轉型事件基本上都是在城市中發生的。

城市化是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且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已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早在1760-1850年間,英國就成為世界上首個城市化水平在50%以上的國家。美國也於1920年驟然上升至51.4%。至20世紀50年代,英國的城市化水平已達到79%,美國為64.2%,德國為64.7%,加拿大為60.9%,法國為55.2%,瑞典為65.7%。其他東歐國家如保加利亞、匈牙利、民主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的城市化水平則在20世紀80年代超過了50%。[1]至2010年,美國城市化水平已達到82.3%,英國為90.1%,澳大利亞為89.1%,以色列為91.7%,韓國為81.9%等等。而較之於世界城市化進程,中國的城市化起步較晚,且經曆了漫長的過程。我國城市化率從1949年的10.6%發展到1978年時僅為12%,直到20世紀90年代,城市化才步入快速發展期,至20世紀90年代末,城市化水平達到36.2%。[2]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的城市化進入高速發展階段,至2013年底,城市化水平達到53.7%。據有關專家預測,2020年中國城市化率有望達到70%。[3]而照此發展,中國今後每年將有1000萬-2000萬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這必將引發大規模的城鄉建設,城市規模迅速擴大,與此同時,城市化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矛盾突出。

2 城市化進程中保護文化遺產為人類現代文明成果

城市在發展中是以不斷毀滅先人的創造而更新,還是持續保存先人的遺產而進步?

考古學告訴我們,古代城市的建設者們還沒有這方麵的清醒意識,他們或者放棄過去的城址而另謀新址發展,或者是拆舊建新,但能保留的功能空間、建築基礎和若幹構件、紀念碑等會盡量繼續使用。以中國為例,中國城市曆史已超過5000年,但城市中保存有1000年以上的建築遺存堪謂鳳毛麟角,極其稀罕。

城市化給人類帶來新的滿足,但任何進步都伴隨著損失。城市化如潮水一樣在摧毀著數千年來人類在不同地域養育而成並經曆過歲月的反複衝擊、淘汰而幸存下來的城市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包括城市遺址,各具風情的曆史性城市、曆史建築和街區,民族性的建築文化,語言、節慶、服飾、飲食等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態,與曆史名人或城市文學名篇、神話相關聯的遺跡,人與自然共同建構的城市文化景觀等等。這些不同類型的城市文化遺產頑強見證著不同時代的人群走過的城市道路和創造性,堅持敘說著人類在曆史上的創造得失,證明著前工業時代所實現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建構關係,為現代和未來提供著啟迪與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