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城市低碳交通發展路徑選擇和政策導向(3 / 3)

4.1.5 正確處理各專項規劃與相關總體規劃的關係

各項專項規劃必須服從總體規劃,與各地城鎮體係和生產力布局相協調,服從於國家及省屬有關土地管理、能源管理、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規章、規定。建議各省有關部門在製定規劃時,要立足全省、統籌考慮,采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優化綜合交通發展模式,盡量節省占用耕地,努力節能降耗,嚴格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4.1.6 完善城市的交通運輸體係規劃與實施的控製與管理

必須在城市交通運輸體係的規劃與實施中,加強和完善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和城市、區域經濟發展兩方麵的控製與管理。

4.2 科技創新政策

科技創新是一個完整的係統。從垂直上看,包含創新源泉、研究開發、成果轉化、成果傳導輻射、創新項目融資以及創新產品市場營銷等環節。從水平上看,包含科技創新資源要素(人才、資金、成果、信息等)在某一空間和時間內的集聚和作用。因此,在推動城市低碳交通係統的科技創新時,必須在各個環節上都建立有效措施,構建起完整的政策支持體係,並依此作為政府推動大交通管理體係建設與統籌發展的主要手段。具體可從以下5個方麵著手:

4.2.1 創造科技創新社會與製度環境

一要弘揚創新文化。堅持全麵創新,全民創業,進一步培育“敢為人先、敢冒風險、敢爭一流、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文化,使創新文化成為城市精神的重要內涵,“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成為各城市的社會風尚,營造“憑勞動贏得尊重、讓知識成為財富、為人才搭建舞台、以創造帶來輝煌”的良好社會氛圍;二要創新體製機製。創新型城市所具備的創新製度和體製機製,應包括優勝劣汰的競爭機製、發展和完善的企業組織、知識產權製度、科技市場製度、信用資本市場製度、科技勞動股權製度,還應包括科技創新管理調控機製、多元化的科技創新投入機製、完善的創新成果認定評價機製、高效的科技創新服務機製、高質量的科技人才培養和聚集機製。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製改革,促進技術創新體係、知識創新體係、科技中介服務體係協調統一,從而為城市在低碳交通運輸領域的科技創新活動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與奠定堅實的製度基礎。

4.2.2 完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係

堅持“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相結合,變單一融資為多元融資,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多元化投資”原則,在遵循國家產業政策的前提下,運用財政貼息、政策優惠等經濟手段,千方百計引導民資、外資等各類社會資金投向鐵路、水運、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逐步建立穩定可靠的投資回報機製,引導社會資金投入低耗高效交通運輸方式,促進綜合交通資金優化配置;設立綜合交通資源優化配置專項資金。建議政府允許交通部門從交通稅費、交通重大建設項目中安排一定比例經費,用於綜合交通運輸體係建設方麵的科技攻關、技術創新活動;並加強政府創業性投資引導基金、鼓勵設立創業投資機構和產業投資基金,吸引國內外風險投資及社會資金投向低碳交通運輸體係建設方麵的科技攻關、技術創新活動。

4.2.3 積聚科技創新的人力資源

第一,創造有利於人才生長發展的寬鬆環境,為倡導學習型企業、學習型城市而營造全麵創新的社會氛圍,以培養真正符合市場發展需求的高素質、創新性、複合型人才,大力發揮科技在大交通運輸管理體係建設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大科技成果的管理,集中資金和技術力量攻克影響交通發展的關鍵性技術難題和行業共性問題;積極吸引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對掌握核心技術、高層管理及複合型等交通運輸行業的高端人才在住房、子女教育、職業規劃等方麵給予優惠。

4.2.4 整合科技創新的信息化資源

積極研究采用先進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加快智能交通運輸係統的開發和研究,重點發展交通運輸綜合管理信息係統、城市交通誘導係統、高速公路收費係統、車載路徑導航係統、交通信息係統等智能交通係統,努力提高運輸管理組織技術,充分挖掘交通設施潛能,利用現有交通基礎設施的能力,發揮運輸工具的使用效率,降低交通運輸資源損耗。

4.2.5 建設科技創新的組織載體

充分發揮政府、大學、科研機構、民間組織和中介機構的支撐作用。政府提供自主創新所需的導向性、公共性和保護性資源,建立自主創新所需的法規體係、規劃體係、人才體係、市場體係、信息體係、標準體係、評價體係、激勵體係、誠信體係等體係,以及人居環境和市政設施。[7]大學、科研機構推進知識和經濟的快速融合,推進新技術引進與新組織、新思維引進的融合。民間組織的作用在於保障市場服務體係和企業信用體係。中介機構則在融資、信息、招商、談判、人力資源、財務、廣告、谘詢、後勤服務、運營配送等領域為科技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4.3 環境保護政策

4.3.1 科學規劃管理運營

統籌安排水、陸、空交通建設項目,爭取與水利、城建等工程相結合,把節約優先、環保優先的方針貫徹到交通規劃、設計、建設的全過程,使得資源占用、能源消耗和環境影響更低。做好規劃和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加強生態保護,避讓環境敏感區,對環境特別敏感地區的建設項目,可采用環境一票否決製。建設要因地製宜,合理布局,科學發展,適當增加高架橋、隧道,以避免大填大挖,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全麵開展工程環境監理,加強施工、運營過程中的環保監測和監督工作。注重創新節能環保的設計,提高設計質量與水平。

4.3.2 建立健全節能環保監測和服務機構

成立專門的環保管理機構,配備專業環保人員。建立健全交通行業節能環保監測和服務機構,充分發揮其在指導科學用能、防治汙染方麵的作用。著手開展交通生態環保、節能減排等方麵的前瞻性、戰略性、基礎性研究,積極支持示範工程的開展和推廣。

4.3.3 建立環境汙染投訴處理製度

加強防汙監管,提高汙染防治力度。加強應急體係建設,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建立環保統計製度,完善交通環保管理法規。研究交通運輸企業能耗指標體係,建立交通運輸企業排放統計報告製度。

4.3.4 提高汙染物接收處置能力

加強環保科研,提高汙染物接收處置能力。研究開發工程新材料、新技術,采用新工藝,應用新設備,逐步改造基礎設施和設備,優化能源利用結構。鼓勵發展使用低消耗、少汙染、高效率的交通工具,降低運輸排放汙染。加強替代燃料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緩解傳統能源短缺的壓力。鼓勵人們使用更加環保的車輛和出行方式。

4.3.5 加強環保教育培訓

從戰略高度提高全員環保意識,開展交通環保培訓工作,使交通行業各類從業人員接受不同層次和不同內容的環保培訓,提高環保意識、業務水平和操作技能,使加強環保逐漸成為全行業的自覺行為。充分利用行業報刊等媒體,采用各種不同方式,宣傳我國環境形勢和環保的重要意義,宣傳國家的相關方針、政策、法律及法規,提高交通參與者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的環保憂患意識。

參考文獻:

[1] 車訊網記者.2013全國汽車保有量1.37億車輛管理是重點[EB/OL].[2014-02-01]

[2]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2[R].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13,6.

[3] [日本]北村隆一.汽車化與城市生活——21世紀的城市與交通發展戰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3.

[4] 何玉宏,謝逢春.自行車複興:一種城市生活品質的重建[J].蘭州學刊,2012,(10).

[5] 王光榮.小汽車限購政策與城市交通問題治理[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3-28.

[6] 何玉宏,謝逢春,郝忠娜.國內外城市交通擁堵治理分析及借鑒[J].城市觀察,2013,(2).

[7] 簡兆權,劉榮.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深圳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

責任編輯:蔣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