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港口型城鎮的城鎮化發展模式轉型(3 / 3)

3 海港型城鎮化模式引發的新問題

3.1 產業結構帶來的城鎮人口結構重組

呂四鎮的傳統產業是海產養殖和捕撈、紡織加工,現在大規模發展的電動工具等產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對於勞動人口的需求相當大。原先呂四鎮出海的家庭會選擇從事養殖捕撈,務農的家庭選擇的男方外出務工,女方在家務農和從事紡織加工業。隨著啟東市對於呂四鎮的開發和鎮區的調整,各個大公司或者是工廠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勞動人口參與到呂四鎮的經濟建設中,外出務工的部分勞動力也選擇留在呂四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開始改變之前的人口形態。

3.2 環境汙染與生態可持續發展問題

經濟的盲目並快速發展必然會帶來相應的影響。呂四鎮的產業形態依舊以重工業為主,電力、能源產業都會帶來相應的環境問題,許多化工廠和金屬冶煉廠都在沒有任何過濾措施的情況下源源不斷的向長江排放著汙染。近年來近海地區的漁業養殖也遭受到一定的影響,對當地的海洋漁業和漁民們帶來一定的損失。

生態文明(或文明的生態化程度)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關鍵的影響,也是所有類型的城鎮化不可忽視的因素。[7]現階段的城鎮化建設依舊將重點放在經濟和效益上,隻要能夠對現階段有經濟效益,那麼其他的一概不考慮,這對於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如果當地政府不能很好的找到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那會對呂四的城鎮化建設帶來巨大的隱患。雖然在現階段可能會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輝煌的數據增長,但是這一不顧一切的發展方式將會造成資源的最終枯竭和經濟的最終潰敗。

4 港口型城鎮的可持續城鎮化發展前瞻

4.1 促進農業集約化與規模化

隨著呂四城鎮化的發展,農業的地位正在不斷的降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放棄務農選擇在工廠或者企業工作,而當地政府也在極力的推進工業與漁業的發展,對於農業並沒有給予多少的關注,這一偏頗給城鎮化的發展留下相當的隱患。據統計,2012年呂四鎮的工業總產值384.38億元,同比增長32.69%,而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全年總產值為27.4億元,同比增長5.3%。從數據可以看出農業在發展新城鎮化的道路上並不能和工業在數值上進行比較。但是農業依舊是國家和地區發展的基礎,政府需要在極力推進城鎮化的道路上努力尋找到一條農業與工業協調發展的道路。呂四鎮所在的啟東市是典型的小農生產地區,每家每戶都有一份承包田地,使用最傳統的勞動工具,機械化程度非常的低,勞動效率低下,經濟效益也不高。這種傳統的手工生產方式並不符合機械化生產和城鎮化發展的道路。如何將農民的土地整合起來,利用現代化的高效生產工具進行產業化的種植,如何將現有的土地進行最大化的利用是當地政府應予考慮的問題。應該在土地流轉和機械承包方麵進行更多的嚐試,以期實現當地農業與工業的共同發展。

4.2 堅持以生態友好型發展為導向

目前,呂四城鎮化建設暫時還停留在速度和成果上,當地政府對於產業引進方麵的考慮並不是很完善。對於海洋經濟的理解多數停留在資源的簡單獲取、加工、輸入狀態,沒有從一個係統、戰略的高度提出海洋經濟的大局勢思維。呂四鎮的工業園區中大多是金屬冶煉加工、化工材料製作等類型的重工業產業,新建成的大唐電力也是一個重要的代表。這些企業都追求極大的經濟效益,對於環境保護沒有什麼概念,當地政府對於環境的重視與監管也沒有到位,造成很多企業肆無忌憚的排放汙染。這種先發展後治理的管理方式明顯的存在很大的問題,也需要當地政府給予相當程度的重視和關注。呂四鎮要在新城鎮化的道路上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成功道路應當衝破單純的產業或是資源發展視角,以價值鏈條的新模式實現對海洋經濟的全開發與全利用,即將灘塗的保護性開發、風力發電、濱海特色旅遊、海洋營養產業、海洋資源深加工、海島地產開發等多種產業形勢以價值遞增程度與可持續發展程度進行分類,形成一個係統、完整、持續的海洋資源開發模式。[8]要強化環境汙染的控製和治理,嚴格控製重大汙染的產業落戶工業集中區,優化和改善生態環境。要重視曆史文化遺存的保護,按照重點保護、統一協調的原則,劃定保護範圍,製定保護措施並嚴格實施。

4.3 重視勞動力資源的引進與吸收

呂四鎮原先在漁業養殖、電動工具、紡織工業方麵發展迅速,這些都是一些層次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對於勞動力的需求水平不是很高,多數都是農村的家庭主婦和沒有外出務工的男勞動力。但是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越來越多不同層次和類型的企業進駐呂四,原先的勞動人群素質和能力會和需求存在一定的脫節。為了能夠順利的推進當地城鎮化的發展,吸引高素質的人才來到呂四、留在呂四成了當務之急。啟東市是教育強市,每年向全國各地的高校輸送數以千計的學生,之前限於家鄉的發展很多學生在學成後沒有選擇回到啟東參與到啟東或者呂四的建設中來。呂四鎮政府需要在人才的吸引和引進方麵提供相應的支持,吸引這一部分的高層次人才回流,同時要積極的吸引外地人才的進入。

港口型城鎮的城鎮化需要承續傳統區位優勢,但更需創新發展模式,尋求多元產業的支撐,以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訴求,並建立一條以新興產業化帶動城市化的新型城鎮化之路。

參考文獻:

[1] 新玉言.新型城鎮化:格局規劃與資源配置[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3-7.

[2] 顧永輝.啟東年鑒2011[M].北京:方誌出版社,2011.

[3]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江蘇省建設廳文件蘇建村[2007]253號《關於啟東市呂四鎮總體規劃的批複》[EB/OL].

[4] 鄭鋼濤.江蘇如東海港城市發展研究[J].華中建築,2009,27(6):95-99.

[5] 黃翠芳.啟東年鑒2012[M].北京:方誌出版社,2012.

[6] 高冰.天汾電動工具產業調查[J].電動工具,2010,(1):34-36.

[7] 沈清基.論基於生態文明的新型城鎮化[J].城市規劃學刊,2013,(1):29-36.

[8] 張鴻雁,房冠辛.中國沿海區域性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江蘇省沿海城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創新研究[J].中國名城,2013,(1):4-15.

責任編輯:鄒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