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自然環境與城市史研究。借助城市地理學、城市起源理論和城市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對大運河城市群形成的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城市起源與發生的獨特要素與動力機製,以及在曆史上推動大運河城市群發展的自然原因、社會原因、文化原因進行深入係統的研究,揭示大運河市群興衰的內外原因與機製,為當今運河城市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三是城市社會與生活方式研究。借助考古學、曆史學、民俗學、文學、藝術等提供的豐富文獻與前期研究成果,對大運河城市群獨特的城市社會結構、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文化脈絡、藝術與審美趣味等進行全麵的研究與闡釋,多角度闡釋運河城市社會的複雜性與城市生活的獨特內涵,為深入認識大運河城市群的文化遺產與人文精神提供文化語境與鮮活經驗。
四是文化產業與文化建設研究。在文化型城市群的整體戰略框架下,以世界遺產保護和國家文化安全為核心,對城市群的文化資源進行係統梳理並研判其優勢劣勢,對世界遺產區域內、中國和世界三方麵的社會發展趨勢與文化需求進行定性及定量研究,以大運河的物質文化保護和曆史文化傳承為重點,為運河城市今天的文化建設、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創意產業研發提供基本元素、戰略思路及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的方案與路徑,充分發揮大運河對沿線城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應有的文化支撐平台作用。
4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大運河創意規劃案例
眾所周知,大運河有著無比豐富的文化資源,關鍵在於如何通過文化產業的轉換,使其發揮出對城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應有的作用。就大運河本身而言,由於航運、交通等實用功能早已衰頹,因而發展文化產業應該成為首選戰略。本人帶領的團隊做過的相關戰略規劃與創意設計,供交流和討論。
一是以“現場體驗”為中心、以運河物質文化為基礎的文化旅遊產業。我們曾承擔過上海市決策谘詢研究課題《世博會與京杭大運河自駕遊房車遊線框架研究》。創意規劃的主要設想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後奧運中國的又一大盛事,是向全世界傳播中國文化、樹立中國形象的好機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讓中國的城市成為世博會的重頭戲,而京杭大運河是這一主題的完美詮釋者之一。大運河穿越古今,橫貫南北,沿途經過的京津冀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徐州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是中國城市化發展的縮影。以京杭大運河為紐帶,串聯起沿途的18個城市、4大城市群,以汽車為工具,領略京杭大運河沿途的風情與文化,京杭大運河自駕遊可以使“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到更為廣大的城鄉地區,也可以為京杭大運河申請世界遺產造勢。因此,以世界遺產中“文化線路”為基本的理念,從宏、中、微觀三個層麵對京杭大運河自駕車遊線進行規劃,形成四大區域,旨在全麵深度的開發運河沿線的文化旅遊產品,使方案具有可操作性,遊客獲得完美體驗。
二是以“教育觀光”為中心、以博物館展覽館為依托的會展文化產業。我們曾承擔過上海美術設計公司委托研究項目《江蘇淮安漕運博物館方案及陳列大綱》。創意規劃的主要設想是,以世界運河與漕運、中國大運河城市群、淮安作為中國運河之都的特殊地位為整體背景,以城市為中心,結合與漕運相關的曆史、文化、經濟、審美諸要素,運用現代設計手段與景觀生產技術,以生動、多元的形式全麵再現中國漕運的曆史源流與現代價值,使之成為一個理念創新、結構開放、內容豐富、工藝先進的世界性漕運博物館。具體來說,一是以漕運與城市的經濟社會聯係為中心與主題,在突出漕運在推進中國古代城市化進程的曆史作用同時,努力營造淮安在中國大運河城市群中的凝聚力與向心力,為中國大運河城市群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複興建立一個物態化的地標符號,使之成為具有現代性意義的城市文明館。二是通過重點布局及有所側重的展示,明確淮安在中國漕運史上的獨特地位,喚醒淮安在國際文化交流史上的曆史記憶,凝練淮安的文化底蘊和城市精神,提升淮安城市的文化品位,塑造淮安城市的現代形象。
三是以人文藝術及數字化體驗為中心的信息科技型文化產業。我們曾承擔過無錫南長區人民政府委托項目《運河文明館重大藝術創作素材研究》。創意規劃的主要設想是,以我們的前期成果《中國臍帶——大運河城市群敘事》為依托,從沿岸18個城市中選取60個左右的節點作為藝術創作的素材,其中每個城市在3—5個左右,為藝術家真實、全麵地再現運河城市文明及其文化靈魂提供第一手的材料和初步的創意。在節點的選取上,特別注意題材的重大性和典範性,同時還要注意60個素材之間的互補性和整體性,力求以重大題材為骨架,兼及運河文明的豐富細節,使之成為深度挖掘、全麵展示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重要文本。同時,根據是否適合油畫這一傳統寫實主義藝術的特點進行精心挑選,盡可能為作家的藝術加工和創造提供真實的曆史細節與場景。此外,我們近期還在開展一個與運河相關的研究項目,是上海交通大學文理交叉研究課題《長三角城市群四維文化體驗創意與圖像支持技術係統研究》,創意規劃的主要設想是,上海交通大學以世界城市與一流大學共生互動為戰略主題,明確提出“抓住上海建設世界城市的戰略機遇,堅持與國家發展同步,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謀發展,主動適應城市進步發展需要,與進步中的城市產生共生效應”。以長三角城市群的空間形態演化、生活方式變遷以及文化價值重建為基本對象,充分發揮上海交通大學在設計學、數字視覺傳達、傳播學、圖像技術、數字技術等方麵的人才與科技優勢,聯合研發長三角城市群四維文化體驗創意與圖像支持技術係統,通過創意設計策劃和圖像技術創新,立體、全麵地再現和展示傳統江南城市的曆史源流及演化進程,為當代長三角城市群建設提供文化認同標識和數字化價值體驗平台。
參考文獻:
[1] [德]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M].陳曉林,譯.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353.
[2] 國立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甲編第10冊)[M].國立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印行,1930.
[3] 鬱達夫.鬱達夫遊記[M].上海:上海書店,1980:126.
[4] 劉士林.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N].文彙報,2013-12-19(5).
責任編輯:於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