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中國古代節日風俗(1)(2 / 3)

五辛盤

亦稱“辛盤”。即在盤中盛上五種帶有辛辣味的蔬菜,作為涼菜食用。魏晉以下,元旦日有食五辛盤的風俗。意在嚐新。源於漢代立春日食生菜。唐宋以下,演變為立春日之“春盤”。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原注引晉周處《風士記》:“元日製五辛盤。”原注:“五辛,所以發五藏之氣。即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是也。《莊子》所謂春正月飲酒、茹蔥,以通五藏也。《食醫心鏡》曰:食五辛以辟厲氣。”唐韓鄂《歲華紀麗·元日》:“肴列辛盤,觴稱椒酒。”

糯花米

用糯米淘淨曬幹,在鍋中拌炒爆而成,南方作為新年食品,並有用來占卜之俗。起於宋以前。宋範成大《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撚粉團欒意,熬稃膈膊聲。”

炒糯穀以卜,俗名孛婁。見吳郡、姑蘇二誌,張司直寅《太倉誌》因之。範誌雲:亦曰米花。李戒庵《漫筆》有《米花》詩:“春入吳城千萬家,家家爆穀卜年華。就鍋拋下黃金栗,轉手翻成白玉花。紅粉美人占喜事,白頭老叟問天涯。曉來妝飾諸兒女,數片梅花插髡斜。”《姑蘇誌》雲:“又曰卜流言,卜流年也。”

拜年

正月初一起,由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並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等熱情款待之。亦有士大夫之族,不親自登門,僅遣子弟或仆役持帖代拜者,宋時已成風氣,相沿至近代,改用賀年片。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宋《嘉泰會稽誌》:“元旦男女夙興,家主設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詣親屬賀,設酒食相款,曰歲假,凡五日而畢。”

宋周輝《清波雜誌》:“至正交賀,多不親往,有一士人令人持名銜,每至一門撼數聲,而留刺字(賀年帖)以表到……呂滎陽公言:‘送門狀習以成風,既勞於作偽,且疏拙露見。’司馬溫公在台閣時,不送門狀,曰:‘不誠之事,不可為也!’”

清顧祿《清嘉錄·正月·拜年》:“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門首設簿,書姓氏,號為門簿。鮮衣炫服,飛轎生風,幽巷靜坊,動成哄市。薄暮至人家者,謂之拜夜節。初十日外,謂之拜燈節。”

《江蘇風物誌·歲時風俗·新春賀年》:“接待賀年客人,除茶煙外,還有一茶生、瓜子、糖果、糕點等品。揚州、儀征一帶,有一種漆器‘桌盒’,盒為圓形或方形,有蓋。盒內分九個格檔,中間一格放一枚大福橘周圍八格分別裝著各色糖餌。主人從桌盒內取出果餌奉客時,每樣都說點吉利的話,如花生謂‘長生不老’,瓜子謂‘瓜瓞綿綿’,糖塊謂‘甜甜蜜蜜’,黑棗謂‘早早發財’(或‘早娶新娘’、‘早生貴子’)橘子謂‘走大局’等等。客人們略為嚐食,但很少動那橘子。”

立春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農曆正月初,陽曆的二月四日或五日。為冬至後的第四十六日。是一年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日,標誌春節的肇始。自先秦以來,一直受到特別的重視。曆代統治者都在這天出東郊,舉行盛大的迎春典禮,以祈求豐年,獎勵農耕。先秦至漢,此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至東郊迎春,祭春神青帝句芒,車旗幡幘皆為青色。郡國亦如之,並陳列土牛以示民節令早晚,寓重農之意。晉代以下,更有食春盤、帖“宜春”字,剪彩燕、宮中賜群臣彩勝、鞭春牛、咬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齋。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還,乃賞公卿諸侯大夫於朝。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

打春牛

亦稱“鞭春”、“打春”。自漢代始,立春之日,最高統治者除舉行盛大迎春典禮外,有陳列土牛模型,以示時令的習俗。漢以下各代沿之。宋代時,自京都至各州縣,於立春日,俱於衙前陳列土牛、耕犁,設壇以祭先農神。主管官吏,屆時皆各持彩杖鞭牛三下,表示獎勸農耕之意,稱為“吏春”。此俗大約起於南朝。後世大略相同,迄於清末。某些地方,所打春牛也有用黍杆為骨架,而以紙糊成,施以彩繪者。此風習表示了古代社會對農業的重視與對豐收的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