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中國古代節日風俗(1)(3 / 3)

《後漢書·禮儀誌上》:“立春之日……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至立夏。”《隋書·禮儀誌二》:“後齊五郊迎氣……立春前五日,於州大門外之東,造青土牛兩頭、耕夫犁具。立春,有司迎春於東郊,豎青幡於青牛之旁焉。”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立春》:“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入禁中鞭春。開封、祥符兩縣,置春牛於府前,至日絕早,府僚打春,如方州儀。府前百姓賣小春牛,往往花裝欄坐,上列百戲人物。”

《古今圖書集成·歲功典·立春》:“【通州】太守迎春於東鄰,老幼聚觀,土牛過,則爭撒麻麥米豆,以中牛為得歲。【永豐縣】鞭土牛將散,則諸人蜂擁,爭拾其碎土。”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打春》:“打春即立春。在正月者居多。立春先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顧祿《清嘉錄·正月·打春》:“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謂之打春。農民部以麻、麥、米、豆拋打春牛……百姓買芒神春牛亭子置堂中,雲宜田事。”蔡雲《吳歈》雲:“春恰輪當六九頭,新花巧樣贈春球。芒神腳色牢牢記,共詣黃堂看打牛。”

春餅

古代立春日所食之麵餅。與數種生菜同食,則號為春盤。江南所製,不同於北方。清代時,春餅用白麵為外皮,圓薄平勻,內包菜絲,卷成圓筒形,以油炸成黃脆,食之。今其俗猶普遍存在,稱為“春卷”,有甜、鹹等不同餡心。《類腋·天部·正月》引孫國敉《燕都遊覽誌》:“立春日,於午門賜百官春餅。”清顧錄《清嘉錄·正月·春餅》:“春前一月,門上已插標供買春餅,居人相餽貺。賣者自署其標曰應時春餅。”又引蔣耀宗、範來宗《詠春餅聯句》:“十月瓊肌貴,吳儂製不同……勻平霜雪白,熨貼火爐紅。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紛藏絲縷,饞嚼味融融……”

春盤

唐宋以後,立春之日有食春餅與生菜之俗。餅與生菜以盤裝之,即稱為春盤。源於漢代,與六朝元旦之五辛盤也有一定聯係。故春盤或亦稱辛盤。明、清之時,於春餅,生菜外,兼食水紅蘿卜,謂能去春困,因而整個嚐新活動稱為“咬春”。表示迎接春天之意。

漢崔寔《四民月令》:“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唐岑參《送楊千趁歲赴汝南郡覲省便成婚》詩:“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唐杜甫《立春》詩:“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宋周密《武林舊事·立春》:“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璫,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宋史·禮誌》:“立春賜春盤。”《類腋·天部·正月》引《四時寶鏡》:“東晉李鄂,立春日命以蘆菔、芹芽為春盤,相饋貺。”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正月·春盤》:“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啄,炊麵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蔥,衝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卜,名曰咬春。”

春幡

也稱“春幡勝”、“幡勝”。古代立春之日,剪有色羅、絹或紙為長條狀小幡,戴在頭上,以示迎春。此俗起於漢,至唐、宋時,春幡之製作更為精巧。

《後漢書·禮儀誌上》:“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亦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鬥食令史皆服青幘,立青幡。”

前蜀牛嶠《菩薩蠻》詞:“玉釵風動春幡急,交枝紅杏籠煙泣。”

《後漢書》“曰立春皆青幡幘,今世或剪彩錯緝為幡勝,雖朝廷之製,亦鏤金銀或繒絹為之,戴於首。”

宋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詞:“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

《歲時風土記》:“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為小幡,謂之春幡。或懸於家人之頭,或綴於花枝之下。”

宋周密《武林舊事·立春》:“是日賜百官春幡勝,宰執親王以金,餘以金裹銀及歲帛為之,係文思院造進,各垂於襆頭之左入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