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中國古代節日風俗(1)(1 / 3)

元旦(春節)

亦稱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在農曆的正月初一日,因其日為歲之元(第一天)、時(季)之元、月之元,故又稱“三元”。相傳自堯、舜時,已為節日。古時,歲首時間不同,夏朝歲首與今相同,商朝在農曆十二月,周朝改在農曆十一月,秦及漢初在農曆十月。漢武帝太初元年采用“太初曆”,以孟春正月為歲首,此後沿用二千多年,元旦乃成為漢族人民一年中最重大的節日。這一天標誌著新的一年及春季的開始。自稱秦起,朝廷於此日有朝賀之禮,群臣朝見皇帝,稱觴祝壽,稱為“賀正”,皇帝受賀,則有賜宴作樂等儀節。此外,民間普遍有祭祖先、飲椒柏酒、屠蘇酒、食五辛盤、爆竹於庭、釘桃符、貼畫雞、放鳩、浴五木湯、掛鍾馗、食膠牙餳、貼春聯、為親友尊長拜年等慶賀娛樂活動。辛亥革命後,正月初改稱春節,公曆1月1日稱新年;解放初,定公曆1月1日為元旦。然農曆的正月初一,由於其悠久的曆史傳統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視。在春節裏,人們探望親友,休息和進行各種娛樂活動。除漢族外,古代及近代,也有部分少數民族以農曆元旦為年節,用自己的習俗慶賀節日。《淵鑒類函·歲時部·元正》引《漢雜事》:“正旦朝賀,三公奉璧上殿,向禦座北麵,太常使讚曰:‘皇帝為君興’,三公伏,皇帝坐,乃前進璧。”又漢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朔,是謂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彌。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坎如也。”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帖畫雞,或斫鏤五采及土雞於戶上。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於是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進出於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凡飲酒次第,從小起。”宋吳自牧《夢梁錄·正月》:“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新年。一歲節序,此地之首……士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街坊以食物、動使、冠梳、領襪、緞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門歌叫關撲。不論貧富,遊玩琳宮梵宇,竟日不絕。家家飲宴,笑語喧嘩。此伉城風俗,疇昔侈靡之習,至今不改也。”清葉調元《漢口竹枝詞·時令》:“新年春酒競相邀,轎子何嫌索價高。提盒天天來送禮,湯圓春餅與年糕。”

桃符

亦名“桃板”。古代神話傳說謂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其下有二神,名神荼、鬱壘、能食百鬼。故農曆元旦,民間習以桃木板畫二神於其上,懸於門戶,以驅鬼辟邪。此俗起於漢代,至五代以後,漸代之以用紙書寫的春聯及刻印門神像。漢王充《論衡·訂鬼》引《山海經》:“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禦凶魅。”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帖畫雞或聽鏤五彩及土雞於戶上。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宋王安石《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陳元靚《皇朝歲時雜記》卷五:“桃符之製,以薄木板長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或書祝禱之語,歲旦則更之。”元方回《乙未歲除》詩:“諸公富貴新桃版,我是春前舊土牛。”版,同板。

小掛千

舊時北京等地過春節時,店鋪門前所粘刻有吉祥語的小紅紙或小黃紙。清富察敦崇《燕亦歲時記·掛千》:“掛千者,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懸也。其物民戶多用之,世家大族鮮用之者。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餘者,曰小掛千,乃市肆所用也。”

鬧嚷嚷

明代元旦日,男女老幼所戴之飾物。以紙做成,纏於銅絲之上。為古代“人勝”、宋代“鬧蛾”之遺。明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一》:“歲時元旦拜年……戴鬧嚷嚷。”原注:“以烏金紙為飛蛾、蝴蝶、螞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錢,呼曰鬧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於首中,貴人有插滿頭者。”清姚之駰《元明事類鈔·元日鬧嚷嚷》引《北京歲華記》:“元旦人家兒女剪烏金紙作蝴蝶戴之,名曰鬧嚷嚷。”

年糕

江南地區,用糯米或粘性較大的米,加水磨成粉,蒸製而成的糕。因是過農曆年的食品,故稱。又稱“水磨年糕”。各地式樣不一,以江浙一帶最為重視。冬臘水製成,可存貯數月之久。清顧祿《清嘉錄·十二月·年糕》:“黍粉和糖為糕,曰年糕。有黃、白之別。大徑尺而形方,俗稱方頭糕。為元寶式者,曰糕元寶。黃白磊砢,俱以備年夜祀神、歲朝供先及饋貽親朋之需。其賞齎仆婢者,則形狹而長,俗稱條頭糕。稍闊者,曰條半糕。富家或雇工至家磨粉自蒸,若就簡之家,皆買諸市。春前一二十日,糕肆門市如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