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傳統家庭禮儀(1)(1 / 3)

父母子女之禮

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孩子身上,總是刻有父母影響的痕跡。專家們認為,父母的文化素質,性格愛好,對於子女的自製力、思維靈活性、思維水平、果斷性、求知欲等方麵發展的影響,有著相當的持久性。

人的言行,都與主觀願望有關。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位老師,首先要求父母要有做好父母的良好願望。在這個良好願望一時不著邊際的時刻,父母不妨先試著做到以下幾點:

孩子在場時,父母不要吵架;

對每個孩子都給予同樣的愛;

任何時候都不要對孩子撒謊;

父母之間互相謙讓,互相體諒;

父母與孩子之間保持一種親密無間的關係;

孩子的朋友來家做客,父母要表示歡迎;

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要盡量給以答複;

在孩子朋友麵前,不要講孩子的過錯;

注意觀察和表揚孩子的優點;

對孩子的愛要穩定,不要動輒發脾氣,等等。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多方麵的,但大都是潛移默化的。熱愛工作,辦事公正;待人熱情,容易接近;知識豐富,好學上進;言行一致,說到做到,等等,都可以通過工作學習、家庭生活對孩子產生影響。

母女遊戲

孩子無權選擇父母,但卻有權要求好的父母。樹立良好的父母長輩形象比疼愛子女要困難得多。愛護子女是動物的天性,而樹立良好的父母形象,會教育子女,就是一件偉大的事業了。中國宋代宣和年間,芒山有個盜賊要被處死,他母親前來與他訣別。盜賊對他母親說:“希望像小時候一樣吃一口母親的奶水。這樣才死而無憾。”母親答應了。萬萬沒有想到,盜賊一口咬斷了母親的乳頭,使母親血流滿地而死。盜賊對行刑的人說:“我小時候,偷回一棵菜,一捆柴,我母親見了總是很高興,以致我惡習難改,才有今天的殺身之禍。所以我恨我的母親,我要殺死她。”無獨有偶,當代中國著名的散文作家秦牧寫的《死刑犯的一記耳光》中,也記敘了一個類似的故事。有一位23歲的男青年,因搶劫罪被判處死刑。臨刑前,他母親燉了一隻雞來為他“餞別”,他卻狠狠地打了母親一記耳光。原來,他從小生活放縱,呼茶喚飯,肆意胡為,他母親總是百依百順。對其他方麵,也是不斷縱容。他在工作單位沒有被評上先進,母親就唆使他去找領導吵鬧;單位領導要追究他奸汙少女的罪行,他母親不僅知情不舉,還出麵要單位為兒子燃放鞭炮恢複“名譽”。他終於從一個天真爛漫的孩童淪為一個遺臭萬年的敗類。這兩個不同時代的死刑犯,都是在將要死亡的時刻才找到死亡的原因,這不能不令天下父母觸目驚心。

愛,是一種崇高美好的事物,尤其是對子女的愛。然而,這種愛用的不是地方,就有可能釀成禍患。當一個孩子從幼年時代就開始成為家庭中心的時候,當父母經常為孩子的命運惴惴不安的時候,當他們僅僅是為了使孩子不受任何困難而在各方麵對他進行讓步的時候,即使孩子確有奇特的天賦,也不足以抵消這些有害的違反自然規律的影響。那些心理不健康的父母,絕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有的父母為了孩子忙得團團轉,上班經常請假、遲到、早退,連報紙都不看,知識貧乏。結果呢,隻能是使父母失去在社會中應有的地位,也使父母失去在孩子心目中應有的地位。

長輩對孩子懷有良好的願望也好,樹立良好的長輩形象也罷,似乎很深奧。其實,也很簡單。不信你可以試試:長輩不說違背社會生活準則和社會公德的話,不做違背社會準則和社會公德的事,孩子便會自然而然以你為榜樣,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父母教育子女的禮儀

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並不排除對孩子必要的批評。在孩子對道德價值和生活方式所知不多或進行探索時,給他們訂立一些明確的行為守則,及時指出他們的不足,可使孩子懷有一定的生活安全感。但是,批評一定要講究方法,一定要選擇時機。要是一時拿不準,也不要隨意說些讓孩子傷心的話。因為沉默比說錯話的效果要好得多。

諄諄教誨

沒有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非曲直,不要盲目地批評孩子,否則會引起孩子反感。吃飯時不要批評孩子,否則會使孩子精神緊張,影響消化液的分泌,時間長了,孩子易得腸胃疾病。睡覺前也不要批評孩子,要是孩子帶著委屈入睡,易引起噩夢、驚厥等,嚴重的會引起神經係統疾病。孩子生病時也不要批評,否則會降低身體抵抗力,影響孩子身體康複。不要當著客人麵批評孩子,否則會使孩子覺得在眾人麵前丟了臉,容易產生沒臉見人或破罐子破摔的思想。父母心情不好時也不要批評孩子,因為此時父母難以保持冷靜,容易拿孩子出氣,使批評過火。至於使用汙穢語言批評、觸及皮肉的批評、嘮嘮叨叨的重複批評以及不聽孩子檢討而固執地一味批評等,都是不得法的,是應當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