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我們學校一直采用清水漱口的方法,這樣做不僅可以去除齒垢,還能給牙齒及牙周組織以冷刺激,達到保健口腔的效果。漱口水以冷水為佳,對寒冷過敏者,可選用溫水含漱,爽口潔齒,可清除牙縫中的食物,有利於堅固牙齒,清熱解毒,可防止齲病的發生;還能保持口腔清潔,有香口去穢的作用。
漱口的效果與漱口的時間、含漱的力量與次數都有關係。漱口的時間最好在剛吃過飯後,因為這時可有效把食物殘渣從牙的表麵或牙縫裏衝洗出來,減少口腔細菌生長繁殖的基地。漱口的時候,應將水含在口內,閉上嘴,然後鼓動兩頰及唇部,使液體能夠在口腔內充分接觸牙齒、牙齦及黏膜表麵,並且用水的力量反複衝洗口腔各個部位,這樣能使存留在牙體的溝裂區、牙頸部、牙間隙、唇頰處的食物殘渣碎屑和部分牙垢予以清除,口腔的微生物也能減少,從而達到清潔口腔的目的。
三、為保證孩子們的漱口質量,應該注意的要求
1.漱口時最好使用溫開水或涼開水。
2.漱口時,每次口中的含水量應適宜,不要含水太多,也不能過少。含水太多,不便於水在口腔中流動,不能把口腔中的食物殘渣等漱幹淨。含水太少,衝洗力弱,同樣不能把口腔漱幹淨。
3.漱口時應認真,不能馬虎草率,隻含一點水漱一下就吐掉,不能把口漱幹淨,必須多做幾次鼓腮動作,讓水在口腔裏反複衝漱5~7次,然後把水吐掉。
4.飯後漱口,包括每次刷牙時的漱口,一般應含水3~5口,即每次漱3~5口水,才能把口漱幹淨。
良好生活衛生習慣的養成要有良好的環境和必要的條件,這是幼兒園、家庭相互作用的結果。幼兒漱口習慣培養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的密切配合,因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方式與氛圍直接關係幼兒能否健康成長。有些家長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他們往往因自己工作忙,且長輩願意幫助,於是把孩子的教育交給幼兒園和長輩;有些家長過分溺愛孩子或怕麻煩而代替孩子做他們應該做的事,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錯過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最佳時機,使孩子形成依賴心理;有些家長缺乏正確、有效的方法,這樣就給幼兒園老師對幼兒進行教育增加了困難。但是,本著教師的責任感,我們還是迎難而上。新《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並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針對現代家庭不同類型的特點,我常用的方法是電話聯係、家校路路通、博客等,家園配合,促使幼兒良好生活衛生習慣的養成。
實踐證明,培養幼兒良好的漱口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得好:“習慣養得好,終生愛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讓我們負起責任,用愛心、細心、耐心和誠心,讓每一個幼兒都養成良好生活衛生習慣,都能健康、愉快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