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讓孩子喜歡上漱口(1 / 2)

如何讓孩子喜歡上漱口

幼教天地

作者:宋惠紅

飯前洗手、飯後漱口的習慣對身體健康大有好處。兒童從小養成飯後漱口的好習慣是保持口腔清潔的好方法。漱口能除去食物的殘渣和部分軟垢,並可減少口腔的微生物數量,對保持口腔清潔,預防口腔疾病大有益處。

如何讓幼兒體驗到漱口的重要性呢?如何讓幼兒從服從教師的權威轉為幼兒內在的需要,並主動去做呢?

一、漱口習慣的養成在於堅持,以及家長的配合支持

我們特為幼兒設計了漱口登記表,讓家長、老師逐日為漱口孩子登記(打“√”),使幼兒的漱口行為由不自覺到自覺,形成習慣。應注意的是,孩子年齡較小,抗菌能力弱。剛漱口時容易進生水,因此,初學漱口的幼兒宜用溫開水或純淨水,這樣,即使幼兒咽下漱口水也問題不大。我班的盥洗室與教室相隔稍遠,這對於老師監督孩子是否漱口有一定的困難,因而經常有其他小朋友告狀,說某某沒有漱口,或者隻漱一口水,通過個別觀察,我發現確實有些幼兒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雖然用餐前我就一再提醒,但是被動地服從無法解決根本問題,要讓孩子喜歡上漱口才能讓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於是我借助教育經驗和知識與幼兒進行了一次試驗、討論。

我拿來一個盤子,在幼兒進餐後,讓幼兒將漱口水吐在盤子裏,讓他們猜想會發生什麼變化,隨後,孩子們驚奇地發現,盤子裏的水裏漂浮著許多白色黏稠裝物質及一些菜葉,有的孩子認為是米飯,也有的認為是青菜。當幼兒了解這些物質是食物殘渣所生出的有害物質時,紛紛感到驚訝。我趁機引導孩子們想一想如果不漱口,那麼這些含有細菌的水便會留在我們的嘴裏,附著在我們的牙齒上,侵蝕牙齒,並慢慢滲入我們的身體,那麼後果是什麼呢?(孩子們紛紛捂住自己的嘴)“會生病、肚子疼、牙都掉了……”“有什麼解決辦法?”“漱口。”使幼兒了解到漱一兩口水根本起不到作用,隻有漱三口以上,每次漱動4~5下,才能將有害物質全部趕出口,同時不能用自來水漱口,因為自來水中含有一定的細菌,用茶桶裏的熱水漱口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通過這次小活動,我覺得把日常生活中抽象的知識和道理,轉化成直觀、易被幼兒接受的東西,效果要比老師空講大道理強得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給孩子創設一個能讓他們親眼觀察、親手操作、親身體驗的情境,把教育要求巧妙地轉化為幼兒的切實需要。這樣,幼兒才能真正體驗到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並逐漸把這種認識變成自覺行動。

二、除了漱口方法得當,還必須遵循的原則

1.教育者應發揮好榜樣作用。“身教重於言教”,要求幼兒做到的,教師、家長必須以身作則,為幼兒做出表率。“其身正,不令而行”,教育者的言傳身教在孩子心中就是行為的指南和標準,幼兒習慣的養成隻有在教師、家長良好習慣的影響、熏陶下才會一直沿著正軌發展。

2.習慣培養應持之以恒。習慣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之功,而要堅持不懈。教育者必須持之以恒,嚴格要求,絕不能“朝令夕改”,以免幼兒無所適從,困惑不解。

3.家園教育應一致。教師和家長必須達成共識,齊心協力按統一標準對幼兒嚴格要求,否則會讓幼兒難辨是非,出現“一個寶寶兩個樣,在家在園不一樣”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