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支持性語言教育環境,提高幼兒語言教學效率
幼教天地
作者:戴伊平
一、引言
重視幼兒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重視支持性語言教育環境的營造,既是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精神的需要,又是進一步深化幼兒語言教育改革的需要。支持性教育環境能夠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與發展,是促進幼兒語言教育目標有效實現的重要途徑。《綱要》非常重視支持性語言教育環境的營造,提倡讓幼兒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學習語言,並要求幼兒教師為幼兒“創造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幼兒教師應當好幼兒語言發展的支持者這一重要角色,想方設法,努力營造支持性語言教育環境,提高幼兒語言教學效率。
二、營造支持性語言教育環境,提高幼兒語言教學效率
1.營造幼兒語言學習的個別需要的環境,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綱要》強調:“幼兒的語言學習具有個別化的特點,教師與幼兒的個別交流,幼兒之間的自由交談等,對幼兒語言發展具有特殊意義。”這番闡述告訴我們幼兒語言的發展不僅具有人類語言的一般規律,而且有一定的個性差異,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因人而異,針對幼兒的個性特點給幼兒創設符合個性需要的教育時機。為此,教師要培養敏銳的眼力和良好的觀察習慣,在跟幼兒相處、交流的每時每刻,教師要注意觀察、分析幼兒的語言,發現其語言跟其他孩子的差別,尋找個性的差異與共性的特點。教師隻有隨時隨地地捕捉幼兒語言發展的相關信息,真正掌握幼兒語言的發展狀況,在教育過程中才可以創造性地選擇並科學運用有效教育手段,讓幼兒的語言獲得發展。在促進幼兒群體語言發展的過程中,教師要牢記並實現《綱要》中提出的“對有語言障礙的兒童要給予特別關注”這一重要要求。教師要做善於觀察、心思細膩的人,給特殊幼兒以更多的關心、嗬護與鼓勵,把更多的愛獻給有語言障礙的孩子。
2.營造開放而平等的幼兒語言學習環境,培養幼兒的信心與勇氣。
教師作為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引導者、促進者與合作者,跟幼兒的相處、交往應當是開放的、和諧的、平等的、愉悅的。為此,教師要以一個大朋友的身份跟幼兒相處,做幼兒的知心朋友,使幼兒感覺自己是校園裏的一位和善可親的媽媽。這樣的生活、學習過程,才能消除幼兒緊張甚至恐懼的心理,真正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提高。幼兒的語言學習是一個充滿主觀能動性的過程,教師和幼兒之間應該構建愉快學習與交流的共同體。在開展幼兒語言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跟幼兒之間是合作者的關係,教師不能板著麵孔、高高在上,要走下講壇,蹲下身子,深入孩子中,為幼兒營造安全的語言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在愛和自由的環境中不知不覺地發展自己的語言。當幼兒描述或表達某個事物結結巴巴、語句不太完整或詞不達意時,教師要耐心傾聽,不要急於糾正,要一步一步地啟發與引導,這樣才能夠放鬆孩子的心情,不至於給孩子心理壓力,讓孩子體驗到挫敗的感覺,從而挫傷孩子參與表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喪失參與的信心與勇氣。尤其重要的是,教師要善於在幼兒之間構建一個非競爭性的學習共同體,促進幼兒與幼兒之間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為此,教師首先要創設民主、寬鬆、融洽、和諧的學習活動氛圍。有了這樣的氛圍,幼兒才敢於大膽地、無拘無束地陳述自己的見聞,表達自己的觀點,張揚自己的個性,並從中鍛煉參與的勇氣,體驗參與的樂趣,獲得成功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