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營造支持性語言教育環境,提高幼兒語言教學效率(2 / 2)

3.幫助幼兒在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活動中體驗樂趣、積累經驗。

《綱要》非常關注促使兒童語言發展的方法、途徑等問題,明確指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因而要求“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擴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為此,筆者在教學中精心設計並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如交流談話、講述故事、聽說遊戲、謎語競猜、兒歌朗誦、早期閱讀等,從不同角度為幼兒營造喜聞樂見、倍感興趣的語言學習氛圍,使得活動過程符合幼兒語言發展的需要,使幼兒在實踐活動中獲取語言與非語言信息,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幼兒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幫助幼兒在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經驗,學習和獲取有效的、有用的、“活”的語言,提高幼兒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如在開展中班談話活動《我的媽媽》,筆者先用謎語“從小把你養育大,冷暖餓飽都牽掛;你有困難她憂慮,你有成績她高興;人人都說她最親,世上不能沒有她”引出話題,然後引導幼兒圍繞自己的媽媽自由交談,最後通過“你喜歡你媽媽嗎?為什麼喜歡她?你願意為媽媽做些什麼事情?”等幾個問題,啟發、引導幼兒逐步打開交流思路,拓展談話內容,使幼兒在談話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提升自己的交流與表達能力。

筆者認為,為了有效發揮語言環境的作用,教師首先要注重把有計劃的語言教學跟隨機語言教育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隨時隨地地捕捉幼兒感興趣的話題或內容,引導幼兒進行觀察與思考,激發幼兒表達興趣。其次,注重讓幼兒在美妙的自然界和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運用自己的感官感知事物的變化。如秋天一同跟幼兒觀賞楓樹、銀杏等各種樹葉的形狀、顏色,下雪的時候帶領學生觀賞美麗的雪花,指導幼兒仔細觀察,生動描述。這些活動的開展有利於豐富幼兒的經驗,積累語言素材,為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做好鋪墊與準備。

三、結語

環境是語言產生的源泉,又是語言教育的途徑之一。兒童心理和兒童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認為,“怎樣的環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並且“教育上的環境在教育的過程中起著一定的作用”。自然、家庭、學校與社會是發展幼兒語言能力的活教材,在幼兒語言教育過程中,教師要通過不同途徑,整合各種資源,為幼兒創造適宜的、發展性的語言環境,激發幼兒想說的欲望,培養幼兒敢說的勇氣,提高幼兒會說的能力,幫助幼兒樹立愛說的信心,進而提高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S].2001-7-2.

[2]姚莉娜.幼兒語言教育環境創設之我見[J].廈門教育學院學,2002(4).

[3]任忠民.幼兒園支持性語言教育環境創設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