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幼兒教師與家長的交流藝術
幼教天地
作者:範小紅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學前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相應的,對幼兒園提出的期望和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少家長認為,交了錢,幼兒園就有義務教育好孩子,把孩子扔給老師,對孩子不管不問。也有些家長過分溺愛自己的孩子,不理解老師的苦心,甚至對老師一視同仁的做法存在偏見。更有些家長,完全不認同幼兒園的教育方式,一再要求老師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們的性格迥異,家長們的性格更是難以琢磨,這是幼兒教師麵對的難題,更是“家長和老師共同麵對的難題”。因此,如何與家長交流和溝通,做好家長的工作,激發家長對家園合作的興趣,以期達到家園同步教育,就成了幼兒教師工作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人和人的交流是一種藝術,幼兒教師與家長的交流更是一種結合技術與策略的高級藝術。那麼,我們應如何掌握這門藝術呢?
一、了解家長,有針對性地進行交流
由於職業、性格、文化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家長待人接物的方式也不盡相同,自然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及對孩子教育的要求也大不相同。所以,為了更好地與家長交流,我們必須了解家長的情況,然後確定以何種方式與其交流。比如說有的家長本身自尊心就很強,非常反感教師批評自己的孩子,更甚至認為那就是偏見。麵對這樣的家長,我們就要用比較委婉的方式,向他傳達孩子存在的問題。不能直接在他麵前批評孩子,造成他對教師及教師與家長之間交流的反感。又比如說有的家長因為孩子表現不好而感到羞愧,或者完全把希望寄予幼兒教師而對孩子不聞不問,這時候,我們就要主動“出擊”,尋找各種可能的機會與這些家長交流,並向他們宣傳家園合作的重要性,激發他們與教師交流的積極性。有的家長對孩子要求嚴格,有的又對孩子過於寵愛;有的家長希望孩子與同伴們多玩遊戲、多做交流,有的則希望孩子多學知識少做其他事……每個家長的想法與做法都不同,我們隻有了解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對幼兒園、對教師的要求,才能有針對性地、有目的地與家長交流。
二、用尊重與理解達到平等交流
古語雲:“敬人者,人恒敬之。”任何人之間的交流都需要相互尊重。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也一樣,要進行有效的交流,我們必須先尊重彼此。很多家長愛子心切,對教師百般挑剔。幼兒教師不可能直接要求家長尊重我們,我們能做的,是讓家長感受到我們非常尊重他們,用我們的真誠感化家長。如果教師尊重家長,以一種平等友好的態度對待家長,將家長視為朋友,主動積極地與家長交談,聽取家長的建議,那麼,家長也必定會尊重教師,並且樂意與教師交流。畢竟當家長將孩子托付給幼兒園,對教師就是信任的。很多家長不積極與教師進行交流,不配合教師提出的教育方法,是源於對教師的不理解。家長通常隻有一個孩子,而教師要照顧的是一個班的孩子,有時候難免有照顧不到的地方。有些家長非常敏感,又打從心裏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教師有一點對自己的孩子照顧不周,就覺得教師沒有認真照顧自己的孩子。在教師公平地處理孩子們之間的矛盾時,有些家長總覺得教師對自己的孩子不公平,有偏見。這時,教師千萬不能因為家長不友善的態度,而放棄與他們的交流。我們要理解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偏愛,心平氣和地向家長表明自己的立場,以及自己對孩子的愛。我們要對家長說清楚,教師對每個孩子的愛都是平等的。隻要家長能夠感覺到教師對自己孩子真心實意的關心,就一定能夠理解教師。由教師主動帶頭,再引導家長,做到雙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就像為教師和家長間平等友善的交流鋪就一條平坦大道,使教師和家長都能順利地走上友好交談、促進家園合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