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幼教工作科學化、趣味化的幾點建議
幼教天地
作者:陳倩
教師是推進幼教工作的主要角色,幼教工作做得怎樣,能否取得相應成完全取決於教師。幼教工作的主要特點,是被教育對象年齡特別小,其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表達能力都很有限,加上每個幼兒的家庭背景各有差異,幼兒性格、喜好參差不齊,因而幼兒教育相對其他各級教育的難度要更大。那麼,怎樣才能使教育卓有成效呢?在數十年的教學中我感到,教育一定要適合幼兒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學習特點等,老師要適時扮演各種角色,有針對性地實施科學化教育。下麵我談談自己的幾點建議。
一、適合孩子的生理特點——做個“矮”老師
我並不是說老師的個子一定要矮,而是說老師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把自己置於與幼兒同等的高度,置身於平常孩子當中。長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老師有時就會不自覺地以一種居高臨下的眼光看孩子。看到的大多是孩子這樣那樣的毛病。其實孩子有這樣那樣的毛病是正常的。如果老師總以這種眼光看孩子,則定會影響自己的情緒,進而產生許多煩惱。如果換一種欣賞的眼光看孩子,你就會獲得一份意外的驚喜:當老師眼中的孩子很可愛時,老師愛孩子的心情就會油然而生;當老師眼中的孩子在不斷進步時,老師就會更有自信;當孩子無意中做錯了什麼事時,老師想到的就會隻有引導和教育,而不會情不自禁地嗬斥他們。
以前,我往往會以教師的身份和權威要求孩子做這做那,更心煩的是一番指手畫腳之後,會發現孩子們做的與要求相差太遠。於是,接下來不是批評就是說教,更讓人心煩的是,孩子聽不進去,仍然我行我素,教育效果很不理想。有一次,我突發奇想:假如我也是一名孩子,我會希望老師怎麼做?會做得怎麼樣?於是我換了一種心態帶班,以一顆平常心、一顆童心對待孩子,以寬容的態度對待他們,結果大大出乎我的預料:孩子們越來越喜歡我了,我也打心眼裏更愛他們了,我的心情也因此變得更加輕鬆愉快。老師平和的工作心態,有利於營造一種寬鬆、和諧、愉快的教學環境和氛圍。我們常常說要尊重孩子,但真正做起來並不容易。在孩子麵前,我們要盡量“蹲”下來、“矮”下來,以平等的心態帶班,就會多一些輕鬆,少一些煩惱,孩子們也會多一些快樂。
二、適合孩子的心理特點——做個“小”老師
“小”老師就是孩子式的老師,也就是說要全心全意地和孩子打成一片,真正成為他們信得過的大朋友。和孩子交朋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甚至有的人還會不屑一顧:我們哪天不是在和孩子交朋友?老師常常習慣於帶領孩子們做這做那,交往中大多不自覺地以命令的口吻發號施令。這就勢必會使孩子對老師保持尊敬的同時,更多了幾分畏懼,使師生關係變得緊張起來。如果換一種方式和孩子接觸、交往,和他們打成一片,在寓教於樂中與他們共同成長、共同進步,一段時間後你就會發現,幸福和快樂就在你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