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幼教工作科學化、趣味化的幾點建議(2 / 2)

剛開始帶班時,我總認為孩子們的年齡小、能力差,不管做什麼都需要指點和幫助。後來,隨著自己在教學中的不斷改進,把自己徹底融入了孩子中,真正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後才發現,孩子中間同樣孕育著智慧和力量。我開始試著以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們交往,遇事和他們商量,做遊戲、搞活動時與他們共同努力,效果非常好。做個“小”老師,和孩子們一起成長,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超人的創造力,給了我很多啟示和力量。是他們幫助我克服了困難,分擔了痛苦,使我感到無比快樂和幸福,也越來越熱愛我的幼教工作,同樣這些天真可愛的孩子真正成為我工作生活中的左膀右臂。

三、適合孩子的學習特點——實施趣味化教學

幼兒對學習的興趣主要是直接興趣而不是間接興趣,即幼兒對活動過程的本身感興趣,而不是對活動的結果感興趣。因此,活動本身是不是能夠吸引幼兒就變得十分關鍵。如何把幹巴巴的數字、硬生生的道理等用淺顯有趣的方式展現給幼兒,使幼兒易於接受、願意接受呢?我的感受是: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幼兒興趣、生活背景和發展水平確定教育內容。如在“引導幼兒初步學會使用剪刀”時,根據小班幼兒普遍喜歡小動物的年齡特點,在活動室牆麵上的適當高度布置上小貓、小狗、小兔的圖片,在小動物下貼上3個盤子,並將有小魚、骨頭、蘿卜輪廓的紙放在美工區的小筐裏,然後對孩子們說:“你們想喂小動物吃飯嗎?想喂就把小動物喜歡吃的飯做好去喂它們吧。”再逐步引導幼兒正確使用剪刀,把小動物愛吃的東西按輪廓線剪下來,貼在小動物下的盤子裏。這樣做比過去單純教小朋友怎樣使用剪刀,一起“剪麵條”的做法要有趣得多,參與積極性也高得多,小朋友在喂小動物的遊戲中不知不覺地學會使用剪刀,輕鬆達到教學目的。其次,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隨時隨地處於“無意識的主動學習者”的狀態,幼教過程中應該根據幼兒的無意性和主動性隨時隨地進行,將教育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和各種活動中,引導他們不自不覺地接受教育,實現身心健康發展。如在大班進行10以內加減運算的教學中,就可以以遊戲的方式進行。讓一名小朋友扮演小獵人,多名小朋友扮演大樹,6名小朋友扮演小鳥。小獵人“叭”的一聲槍響,打下一隻小鳥。這時老師就可以問小朋友:“樹上有6隻小鳥,獵人打下1隻,飛走了幾隻呀?”這樣一個“6-1=5”的數學題就產生了。孩子們在趣味遊戲中完成這一計算,很容易地接受了“6-1=5”的道理。

總之,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促進其身心全麵和諧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我認為,要切實把幼兒園課程及時、正確實施下去,與老師對幼兒的愛心、對幼教工作的熱愛是分不開的,與幼兒教師正確的教學方法、方式更是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