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在高職電子信息技術專業一體化教學中的應用
教學園地
作者:袁開鴻 劉紅兵
【摘要】如何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我國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焦點和難點,而一體化教學是其重要舉措,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何能更深入的實施一體化教學,本文采用多元智能教學理論,探究利用其指導電子信息技術專業一體化教學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一體化教學;電子信息技術專業
1.引言
一體化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本位,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采用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及時消化吸收,目前在職業教育中廣泛采用。一體化教學可以達到:教學從“知識的傳遞”向“知識的處理和轉換”轉變;教師從“單一型”向“雙師型”轉變;學生由“被動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動實踐、手腦並用的創新型”轉變;教學組織形式由“固定教室、集體授課”向“室內外專業教室、實習車間”轉變;教學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體、網絡化、現代化教育技術”轉變。
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當代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來的,他認為人的智力包括語言、音樂、數學邏輯、空間、身體運動、人際關係、自我認識、自然觀察等八種智能。智力並非像傳統智力定義所說的那樣是以語言、數理或邏輯推理等能力為核心的,而是以能否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和創造出社會所需要的有效的產品的能力為核心的。加德納承認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擁有不同的八種多元智力,這八種智力代表了每個人不同的潛能,這些潛能隻有在適當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發展出來。智力之間的不同組合表現出個體間的智力差異,教育的起點不在於一個人有多麼聰明,而在於怎樣變得聰明,在哪些方麵變得聰明。
2.高職學生需要基於多元智能的一體化教學方法
高職學生在智能結構與智能類型上與普通高校本科生有著本質的區別,他們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具有另類智力特點的青年,而以形象思維為主者可以培養成技術型、技能型、技藝型的人才。他們與普通高校本科生是同一層次不同類型的人才,沒有智力高低之分,隻有智能結構類型的不同,這樣,我們不能用培養抽象思維能力的課程和教學方法來培養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生,於是職業院校在各方麵都要區別於普通高校本科的教學。
我們通過開展基於多元智能的一體化教學後,對200名學生的受訪調查表明,對該課程有興趣的學生占72%,較有興趣的占20%,沒有興趣的占8%。實踐證明,該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參與各種與專業相關的協會學生人數和通過省級技能抽查的合格率明顯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和理論水平也有大幅度的提高。通過基於多元智能的一體化教學嚐試,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理性與感性的同步認識。理論指導下的技能訓練,使學生學到實在的本領,自信心增強。由於激活了興趣和積極性,學生的隱性知識或能力顯性化明顯在加快。
3.多元智能在電子信息技術專業一體化教學中的課程策略
(1)樹立多元智能的課程目標觀
人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強項與弱項,隻要有適應的課程和學習環境,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反映並滿足學生智能的多樣性,開發每個學生的多元智能並促進其發展是課程應追求的目標。因此,教師在確定課程的目標時要找到發揮每個學生智能優勢的“切入點”,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展示才華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麵發展,使每一個學生在每一個階段都有收獲,要把“學以致用並真正理解”作為教學的一個直接目的。
(2)樹立多元智能的課程內容觀
為開發學生多元智能,達到“學以致用並真正理解”的目的,在課程內容上,要強調綜合化、過程化,在一體化教學的實踐中,要重視專題作業與核心知識主題,要讓實踐與學習圍繞某一主題、某一任務或核心知識,運用多種手段,把相關知識、技能的內容進行整合,使之形成體係,貫通起來進行實踐與研究學習,從而達到開發多元智能與對主題深刻理解的目的。
(3)樹立多元智能的課程資源觀
“多元智能理論”強調開發課程資源,倡導“教育要生態化”,主張讓學生到“廣闊天地”中去學習,實施“情景教育、體驗教育”,使課程實施在真實、具體、豐富的情景中進行,以達到開發學生多元智能的目的。“教育要生態化”,就是指教育應該是“活”的,與實際工作情況盡量吻合。因此,教師在準備教學時應盡可能開發課程資源,開發企業資源,開發校本資源,使學習環境盡可能接近工作實際,加強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