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智慧圖書館的服務形式
“圖書館2.0”與“智慧圖書館”體係都是建設在複合圖書館或數字圖書館基礎上,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硬件及技術上。“圖書館2.0”主要依賴“Web2.0”技術,包括Blog、Rss、Wiki、Instant Message、Tag、Ajax等等,而“智慧圖書館”則主要依賴於物聯網、傳感技術和雲計算機。因硬件和技術方麵的優勢,“智慧圖書館”與“圖書館2.0”相比能提供更高層次、更具個性、更加智慧的信息服務,但兩者的服務理念與內涵是一致的,都是“以讀者為中心,以個性化服務”為原則。
智慧圖書館的服務模式應該是基於圖書館員智慧的知識服務,是基於信息資源的深度知識挖掘以及具有用戶需求分析功能的專家式的係統服務,是一種有內容、有品質、有價值的高層次服務。柯平教授曾說:“圖書館服務的發展是在不斷提升的,有三個台階:由文獻服務到信息服務再到知識服務。這一路徑反映了服務從依賴資源、技術與工具到越來越依賴圖書館人的智慧。”在智慧圖書館環境下,圖書館服務的台階應該增加一個,即第四個——智慧服務[2]。
4.智慧圖書館服務平台的構建
從信息管理與應用的角度來看,智慧圖書館建設可分為信息彙集、協同感知和泛在聚合三個階段。智慧圖書館服務平台的構建必須具有異構性、開放性、移動性、協同性、融合性等特點。在建設過程中必須關注讀者的實際信息需求,通過構建、整合各種信息資源、網絡平台,提供讓讀者放心且安全的使用環境,讓讀者能夠跨越時空、無障礙使用圖書館資源,滿足讀者不斷變化的各種信息需求。
4.1 資源服務原則
在圖書館智慧信息服務體係的構建中,資源、技術和服務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撐的關係。技術是必備的手段,資源奠定了內容基礎,而服務是最終的結果。阮綱納讚曾說“書是為了用的”,在物聯網和雲計算環境下可以看作“資源是為了用的”,“資源利用”是圖書館服務的根本所在。技術是圖書館智慧信息服務體係的支撐,資源是智慧信息服務體係的核心競爭力。沒有資源,智慧信息服務體係統就會成為“無米之炊”。服務是智慧信息服務體係構建的根本目的,是智慧服務平台構建的立身之本。
4.2 資源利用原則
資源集成是在各個文獻信息機構和各類文獻之間建立起跨係統應用集成、跨庫網轉換互通、跨媒體深度融合、跨部門信息共享、跨館際物流速遞的服務與管理模式。它是智慧圖書館管理與服務的技術基礎,圖書館借助雲計算技術、物聯網技術整合集群管理係統和文獻感知服務係統[3]。目前國內已有110多家圖書館自願成立聯盟,如2012年3月成立的首都圖書館聯盟由國家圖書館、北京市公共圖書館、高等院校圖書館和中小學圖書館等聯合組織。建成的聯盟組織將給首都市民僅憑一張讀書卡就可瀏覽百餘家圖書館的文獻資源。達到“一館藏書、各館共享”、“一館辦證、各館通用”、“一卡借閱、就近還書”、“一館講座,各館轉播”、“一館谘詢、多館服務”和“與出版機構合作,推出優惠圖書”的便捷性和資源共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