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智慧圖書館及其服務模式的構建(3 / 3)

4.3 以人為本原則

在資源集成的基礎上,實現資源與人的時時相聯,其中既包括資源與館員的互通相聯,也包括資源與用戶的互通相聯。這是智慧圖書館服務與管理的關鍵,體現出以人為本的圖書館發展理念與實踐。如深圳圖書館研製出的第二代智能書車和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係統,台灣研製的智慧型圖書館和圖書定位係統,上海普陀區圖書館設立的圖書漂流自助亭等。這些表麵看起來無人值守的圖書館,其自助服務是建立在前台的服務機與圖書館後台的集群網絡化布點、信息化管理、一體化物流的龐大的管理係統之上的。通過後台強大的管理係統和集成化服務,實現了館員——資源——用戶的互通互聯,依靠現代信息技術滿足了用戶的信息需求,體現出圖書館服務以用戶為中心、以人為本的原則[4]。

4.4 服務讀者原則

圖書館閱讀呈現多樣性的變化,表現為紙本閱讀與電子閱讀、物理閱讀與網絡閱讀、定點閱讀與移動閱讀、碎片閱讀與集中閱讀、文字閱讀與視聽閱讀、個體閱讀與群體閱讀、線性閱讀與互動閱讀、大眾閱讀與經典閱讀、本土閱讀與國際閱讀融合共存、交叉彙聚的閱讀新形態,對圖書館的閱讀管理與閱讀服務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需要運用創新驅動戰略,堅持讀者為本的理念,對閱讀進行再認識,並進而對傳統的圖書館業務程式和流程提出轉型發展的新要求,以適應社會閱讀的新變化和新需求,為書香中國添磚加瓦。

5.智慧圖書館是圖書館未來發展方向

智慧圖書館為圖書館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帶來新的願景和新的希望,也為讀者帶來全新的體驗和滿足。盡管現階段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僅僅處於初始階段,一些嚐試也屬於試驗性的,但隨著RFID等物聯網技術、雲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智慧圖書館的發展前景一定十分遠大。一是建立起用戶與館員多維的交互模式,圖書館服務也更加人性化、個性化、智能化和智慧化。二是借助物聯網技術實現用戶信息的自主組織和自主知識空間的構建,通過網絡技術、語義技術對原始數據進行語義抽取,構建行業或學科的宏觀知識空間和用戶特定的微觀知識空間[5]。

未來的公共圖書館將以普及科學知識、為專業人士提供科技谘詢以及確立人與社會和環境和諧相處為主要服務發展方向。為此,有待探討和研究的問題是:公共圖書館在當代科普工作中的地位與定位;圖書館科普教育的意義和作用;圖書館科普工作的方向與內容;公共圖書館開展現代科普的教育的途徑和方法;閱讀推廣工作與科學普及等。

參考文獻

[1]董曉霞,龔向陽,張若林等.智慧圖書館的定義、設計以及實現[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1(2):76-80.

[2]嚴棟.基於物聯網的智慧圖書館[J].圖書館學刊, 2010(7):65-68.

[3]王世偉.未來圖書館發展的新模式——智慧圖書館[J].圖書館建設,2011(12):1-5.

[4]薑永常.基於知識構建的知識服務實現機理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11(2):76-81.

[5]柯平.當代圖書館服務的創新趨勢[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8(2):1-7,18.

作者簡介:馬建軍(1963—),女,大學本科,圖書助理館員,現供職於柳州市圖書館,主要從事報刊管理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