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冒險一點的精神(4)(1 / 3)

隨著積蓄的增加,他獨闖世界的激情也越發高漲,滿師後,他再也按捺不住這一份雄心,資金不夠,他就與友人合資,開了一間雜貨店,取名“和豐雜貨店”,他雖然隻是老板之一,但畢竟有了自己事業發展的基地。

俗話說:沒有一成不變的商情,沒有一勞永逸的商機。在風雲變幻的商場上,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發展的機會,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抓住這機會。

抓機會既要具備超越常人的膽識,又要具備異於常人的才能。

劉國鈞就具備這種超人的膽識和卓越的才能。因此他在每一次機會麵前,都能夠保持冷靜,顯現他極強的應變能力。

1911年,辛亥革命槍聲驟響,革命風暴很快席卷了半個中國。

此時政治形勢風起雲湧,生意場上也是惡浪滔天。小商小販們各個驚慌失措,急於趨吉避凶,奔牛鎮上其他雜貨店紛紛停業,為避戰亂,常州各店也急著把貨物運到奔牛鎮來寄藏。

同時,鄉間很多人又因戰亂而提前為子女完婚,急需縫製大量新衣做嫁妝。

就在這些人心慌的時候,劉國鈞卻透過表麵的險惡看到了發財的希望,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他決定冒險幹一把。

在人們驚詫的目光中,他盤下了雜貨店中別人的股份,低價購進了寄藏於奔牛鎮的綢緞布匹,在別的小店紛紛停業之時,他宣布照常營業,結果顧客蜂擁而至,銷售量直線上升,利潤成倍增長。

不久,他又盤下了另一家雜貨店,照樣是顧客盈門,應接不暇,隨著營業額的不斷上漲,獲利也數倍增長,僅此一次,劉國鈞於險中取利,就積累資金達2萬銀元。

1915年,日本人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引起了國人的強烈憤慨,反映到商場上的,則是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抵製日貨運動,一時間國產紡織品大為走俏。

商界又一次充滿危機。當然危機中亦包含識時務者的新契機,他看準形勢,當機立斷把自己的兩家雜貨店賣出,與朋友合資在常州城內開辦了大綸機器織布廠。

他知道,很多場合下,中國人是先講情後講理,所以做事情必須合情合理。劉國鈞這一次的緊急應變措施,就符合了當時中國人民的感情,迎合了中國人民反日的心理。

因此,他這種適時應變的方法,沒有不成為金領的道理。這一次動蕩,他又比別人以快半拍的節奏抓住了發達契機,獲得了數目相當可觀的利潤。

有了足夠資金,劉國鈞獨資創辦了廣益第三布廠。

辦廠初期,因漿紗技術不過關,國產斜紋布沒有銷路。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設法混進上海英商怡和紗廠漿紗車間,偷學漿紗技術,以解決這一難題。

一位英國職員發現了他古怪的舉動,從而察覺了他的真實目的,洋鬼子連呼抓賊,而劉國鈞即在中國工人的幫助下越牆逃走了。

靠偷學來的技術,國產斜紋布質量大大提高,從而暢銷滬寧鐵路沿線,奪回了英商壟斷的市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日紡織品卷土重來,重新占領了市場,民族紡織業被壓得抬不起頭來,許多紡織廠紛紛倒閉了,劉國鈞深知在商場上圖生存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這就是所謂適者生存。

他毅然買下了一家倒閉的紡織廠,集資50萬元人民幣,創辦了大民織染公司,開始,大民公司隻能生產無色布,不能印花,劉國鈞打破成規,不怕被人誤解,首先提倡洋為中用。

他從日本買來印花本,又請來日、德技術師幫忙調試,曆經數月,也沒成功,劉國鈞不氣餒。

他親自帶領技師和工人日夜奮戰,蒼天不負有心人,經過月餘,終於攻克難關。

為了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他非常注意學習別國的先進技術,總是爭取比國內同行快半拍掌握先進技術,以適應需求,占領市場。

他創辦大民織染公司後,聽說日本廠家創出了新產品:絲絨、燈芯絨,就東渡日本學習。但日本的大紡織廠技術封鎖極嚴,根本不準外人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