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間進攻中,所有的坦克要打開前燈,拉響警報器向敵人進攻。
這一反常的行動,創造了取勝的機會,使德軍被車燈照得睜不開眼睛,被坦克的怪叫聲嚇得驚恐萬分,狼狽逃竄,蘇軍乘勢一舉突破敵人的堅固防線,贏得戰鬥的勝利。
又如,1944年4月,在蘇德戰場上發生了蘇軍強攻彼列科普的戰鬥。
戰前的一天早晨,蘇聯集團軍炮兵司令員在暖烘烘的掩體工事裏,正為沒有弄清行軍部署情況而憂慮。
這時,集團軍的參謀長剛好從外麵走進來,肩章上還帶有一層薄薄的雪花,轉眼間就融化了。
司令員眼睛一亮,突然想到:
由於天氣轉暖,敵人掩體內的積雪也將馬上融化,為了避免泥濘,他們必然會清掃掩體內的積雪,帶雪的濕土被拋出來,就會暴露他們的兵力部署。
果不其然,蘇軍很快查明了德軍情況,發起了猛烈而準確的炮火攻擊,並迎得了戰鬥的勝利。
一般來說,一個人對自己不懂得不了解的東西會有一種自發的求知欲望,而且對一種新事物及新領域有一種敏感性。
新聞記者休斯發明電爐;軟木塞的經銷商人吉勒特爾發明了安全刮臉刀;律師卡爾森發明了幹印書;洛普發明了輪船……為什麼他們在各自的工作中發生“偏向”?
他們似乎是“外行”,但卻有著不同凡響的創新,關鍵是他們具有觸類旁通的本領。
所謂觸類旁通,就是人們根據原型的啟發,看出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提出新假設,這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在觸類旁通中的“類”中得到啟發,經過想象、推理,從而解決其他相類似的問題。
一個科學家或發明家轉向別的領域,還由於對其他領域的一種“好奇心”。
從思維的特性來看,好奇心能使人拋棄傳統的輕車熟路,在探索真理的征途上獨辟蹊徑,能使人透過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現象,發現事物不尋常的本質,使人掙脫固有的思維程序,觸發創造思維神經。
思考力
有些思考和搜集資料,評估資料,以及分析資料有關,但是,大量的思考——或許多於其他所有心理學各領域,是關於知覺的改變的。
正確地進行思考,是追求機會至關重要的條件。
愛因斯坦在16歲時設想:“假使某人能以光速運動,將出現什麼結果?”
從此開始了他的科學遠征:
他設計了大量理想實驗,提出了“光量子”等模型,為相對論和量子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經典力學奠基人伽利略曾考慮在一個像冰一樣極其光滑的平麵上,一個小球一旦進入運動狀態且不施任何外力時,它會不會將無休止地運動下去,伽利略最後終於發現了慣性定律。
法拉第在思考電解質的時候,原子的活動就形象地浮現在他眼前,結果產生了有名的電的分解法則。
愛因斯坦告訴我們:
在思考問題時,要擴大形象,使自己變成思考對象。
比如,思考原子時自己就變成原子,思考電子時就變成電子。
這樣做了,就能逐步搞清楚頭腦中的一些朦朧的東西,並會有新的發現。
愛因斯坦深有體會地說:
“科學家的目的是要得到關於自然界的一個邏輯上前後一貫的摹寫。邏輯之對於他,有如比例和透視規律之對於畫家一樣。”
關於血液循環的理論就是英國醫生威廉·哈維通過邏輯思考提出來的。
在他之前,人們普遍認為血液通過心髒動脈流遍全身後就消耗無遺了,然後又由身體產生新的血液。
哈維依據血液無論在心髒或動、靜脈中,總是持續不斷地向一個方向流動的事實,肯定血液不可能在動、靜脈中互不聯係、孤立地流下去,而是在動、靜脈中形成一個環流。
他並測得在半小時內通過心髒的血液量等於人體全部血液量。
由此,哈維作出正確的推論:血液是在一個封閉的係統內循環流動的。
這一理論在30多年後得到了科學證實。
有些思考和搜集資料、評估資料,以及分析資料有關。
知覺的改變則牽涉到我們看到的東西,以及我們看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