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團粒的線度約1/5000英寸到1/4000英寸。
他細心觀察,發現很多團粒在做不規則運動,他認為這不是液體的流動和蒸發引起的,而是團粒本身的運動。
為了檢驗這種看法,他把觀察對象擴大到其他活體植物的花粉團上,這使他偶然發現搗爛已死的植物種子也有同樣的運動。
於是,布朗又擴展到其他有機物和無機物,發現均有無休止的不規則運動,就這樣,他在細心地觀察中,揭開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分子運動的奧秘。
3.觀察力強能從極平凡的現象中找出價值所在
蜘蛛結網,司空見慣。但法國科學家卜翁卻從中細致入微地觀察到蜘蛛抽絲的原理。
此後,他把許多蜘蛛的膠囊割破,擠出膠液,抽出細絲,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副人造絲手套,開創了人造纖維的曆史。
蜜蜂在蜂房建築上的技能,不知使多少建築設計師感到自愧不如,但他們並沒有因此對蜂窩進行觀察研究。
法國科學家馬拉爾琪卻進行了細致觀察,研究了每一個孔洞的形狀,發現蜂窩菱形麵組成的角度大小相等,鈍角平均是109°28′,銳角平均是72°30′。
發明電腦的查爾斯·巴貝治,曾得到過類似機會的幫助。
一次在巴黎展覽會上,巴貝治看見一架穿孔卡勾起經線,無孔的地方針就被帶擋住。
巴貝治受到啟發,馬上想到可把這項新技術用到他的“差分機”設計中,從而設計了用穿孔卡來自動控製程序的計算機。
4.觀察,並進行模仿,是有誌成功者的捷徑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金領約瑟夫原是牧場的牧羊童。
小學畢業後因家境困難不允許他繼續升學,隻好給別人放牧掙錢。
那些牲口卻常常撞倒鐵絲圍成的牧柵,成群跑到鄰近的田裏去損害作物。
後來他觀察到有一段牧柵是種著的薔薇——那樣脆弱,卻從來沒有被破壞過。
“對啦,因為薔薇有刺!”
於是,他砍了一些薔薇枝栽植在牧柵的這邊。但他立刻領悟到:用薔薇作牧柵太費時了,少說也要兩三年。
幾天後,一種想法觸動了他:為何不模仿薔薇的刺做“鐵刺”纏在鐵絲柵上?
他馬上行動,當天就完成了。這一發明果然奏效。
就這樣他發明了有刺鐵絲,後來他又對刺的裝法進行了改良。
想不到他的觀察與模仿給他帶來了機會——原先曾叱責他牧羊看書的老板眼看約瑟夫的發明受到各方麵人士的稱讚,就投資生產,而且訂貨單紛至遝來。
約瑟夫因此獲得美國的發明專利權。
這種刺鐵絲還引起美國陸軍總部的重視,把它用作戰地防線,這給約瑟夫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
約瑟夫的成功來自他觀察的啟示,並進行直接模仿的結果。
模仿本身就是一種“再造想象”,它告訴人們在不斷的模仿中,先是生疏的,通過模仿不斷地熟悉它,了解它,再進行深入的創造性的模仿,最後才漸漸地自由起來。
應該說模仿是想象成功的基石,是機會的花朵。
如果從“模仿”的角度進行考察,我們甚至可以認為當今世界上各種發明和創作,莫不都是站在先人所建立的知識和經驗上創造出來的。
有的人以為模仿隻是幼年、童年或少年時代的事,到了成年就不再模仿了,甚至恥於模仿,反對模仿。
這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從本質上認識模仿的意義。
貝多芬的音樂創作對近代西洋音樂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但是你知道他的不朽作品是怎樣產生的嗎?
他是繼承海頓、莫紮特的傳統,吸取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音樂成果,集古曲派的大成,從而再創出來的。
特別是《第九交響曲》中的第四樂章《歡樂頌》合唱,是模仿法國作曲家卡比尼創作曲的結果。
貝多芬在這裏的模仿,既有思想模仿,又有音樂風格模仿,還有作曲技法模仿。
在古今中外藝術史上,貝多芬的例子不是絕無僅有的。
畢加索也是從模仿法國後期印象派畫家塞尚等人的作品起步的。
再舉個事例:
大約20年前,美國製糖公司把方糖輸出到南美洲時,在海運中常發生方糖潮濕而致損失慘重的事件。
公司為此邀請專家研究對策,但始終找不到一個良好的辦法。
然而該公司一位工人卻有一個主意:在方糖包裝盒的角落戳個針孔,使它通風,以達到防潮的目的。
方法雖然極為簡單,但十分有效。
這個工人因這個“小發明”而獲得100萬美元的報酬。
這個發明很快傳入日本。有位日本人被激起一股好奇心,於是專就“戳小孔”進行模仿。
他到處戳孔試驗,結果發現在打火機的火芯蓋上鑽個小孔可以使通常灌一次氣隻能用10天的火機延長到50天。
他馬上向政府申請專利,並獲得50萬個訂貨。這裏的模仿便是在原基礎上的創新。
瓦特說得好:“我不是發明家,而是改良家。”
一切成功都不可能憑空產生,隻能是在模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所進行的不斷進取,關鍵在於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想象力
豐富的想象是和真摯的熱情分不開的,熱情是進行想象活動的直接動力。
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想象力隻有平時的1/2,甚至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