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力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美國數百名傑出人物進行調查,發現都有強烈的好奇心。
對事情追根究底幾乎是所有成功者的必備心理素質。
創新一般從質疑開始。
質疑是一種極有價值的思維素質,對已有理論的懷疑是產生新問題的搖籃。
懷疑的目光、探索的精神,從來就是發展人類認識的一個重要動力。
威廉·哈維在創立血液循環理論以前,就對蓋倫學說中關於人體血液裏隻能作直線運動的觀點產生了懷疑。
哈維的懷疑首先集中在這個問題上:
人的心髒每次跳動時,心室排出的血液大約是2英兩。如果每分鍾心跳72次,每小時排出的血量則為8640英兩,這個數量相當於一般人體重的三倍。
這麼多的血從哪裏來,又流到哪裏去?
這是蓋倫理論無法回答的。
哈維得出結論:心髒的血液從動脈出來以後,又從靜脈回到心髒。
富有創造性的假說,則常常是大膽的、新穎的、有時看起來是不合情理的方案。
然而,正是富有創造性的假說,像一把金鑰匙,打開了科學迷宮的大門,開辟了科學領域一個又一個新天地。
距今年150年前的一個聖誕節前夕,一位英國人到商店買禮物送給母親。
他選中一雙深藍色襪子,他猜想母親一定非常滿意。
可是母親接過禮物時,臉色突變並氣忿地說:“你太無禮了!你難道不知道清教徒禁忌這種顏色嗎?”
“禁忌深藍色?”他奇怪地問。
“你買的明明是紅色!”母親說。
母子兩人爭執起來。
兒子找哥哥裁判,哥哥也說襪子是深藍色的。但母親很不服氣,氣衝衝地去問鄰居。結果鄰居們都說襪子是紅色的。
這事引起兒子的深思,他想,自己和哥哥的眼睛肯定有毛病——對顏色辨別不出。
他進一步想,還有沒有人的眼睛有同樣的毛病呢?
經過調查和研究,他後來寫了《論色盲》的科學論文,根據視差原理,第一個提出了色盲問題。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色盲症為“道爾頓症”。
他就是對氣象、物理和化學三科都曾作出不少貢獻的英國科學家道爾頓。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美國數百名傑出人物進行調查,發現他們都有強烈的好奇心。
對事情追根究底幾乎是所有成功者的必備心理素質。
好奇心並不神秘,心理學告訴我們,好奇心人人都有,並不是天才或傑出人物所特有。
哲學家維柯說:“好奇心是蒙昧無知的女兒和知識的母親。”
對於未成年的孩子,正是強烈的好奇心使他們變得“好問”而令大人們心煩:人到了自身相對成熟的時期,他們的知覺一般都形成一幅由已有的知識和觀念織成的“判斷力”,並以不斷完美的敏感性捕捉五光十色的世界中的各種奇特現象。
好奇心雖然人人有之,但怎樣“運用”卻因人而異,大相徑庭。
對一切都打一個問號,那麼,也許一切都包含著新的機會。
從某種意義上說,質疑就是機會。
1900年,英國著名科學家湯姆遜曾在《新年獻辭》中得意地宣告:
經過200多年的發展,物理學已形成嚴謹而完美的體係,因此,後輩物理學家隻要做一些零零碎碎的修補工作就行了。
但是,眾所周知,20世紀的物理學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革。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崛起將湯姆遜視為不凡的經典物理學家擠到了一個幾乎是含辱忍恥的地位,而它們自己則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
奇跡何以發生?
想來還有點令人難以置信,這場偉大的物理學革命競發源於兩朵微不足道的“烏雲”(湯姆遜語):
一個是美國物理學家邁克爾遜和莫雷做的光速實驗;
一個是德國物理學家斯芬等人做的黑體實驗。
兩個實驗都表示了對傳統經典物理學的懷疑,這些懷疑又分別為愛因斯坦和普朗克所接受。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講過一段富有哲理的話:
“如果你以肯定開始,必將以問題告終;如果從問題開始,則將以肯定結束。”
20世紀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說:“我沒有獨特的天賦,我隻有強烈的好奇心”。
這句話既表現了他的謙遜精神,又集中地反映了他的科學氣質。
在他5歲時,看著羅盤指針總是指著一個方向,就好奇地不斷擺弄。
後來他回顧說,從這裏他第一次感到“一些事情的背後一定有隱藏得很深的東西”。
他經常好奇地想,假如一個人以光的速度跟隨著光波跑,將會出現什麼情景呢?
這正是狹義相對論的思想萌芽。
他把究根問底的“神聖好奇心”比作嬌嫩的幼苗,不要去扼殺它而讓其自由生長。
正因為愛因斯坦從小就有了強烈的好奇心和獨立思考的習慣,當19世紀末物理學麵臨全麵“危機”的時候,他不僅有膽,首先從牛頓力學的絕對時空觀打開缺口,而且,運用他非凡的創造才能,建立“相對論”,掀開近代物理學嶄新的一頁。
愛因斯坦到了晚年,仍然用深邃的目光觀察周圍的世界,在創造性活動中仍象一個孩子,經常保持著5歲時看到指南針所產生的那種好奇心。
一位學者在回憶中說:“這個當代最偉大的天才,同時卻又像孩子般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