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性錯誤往往基於獨創性。
在國外,一些成功的金領對本企業聘用的經營人員提出這樣的原則:
在受聘的一年之內允許而且必須犯一次以上的“合理錯誤”,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第二年就將被解聘。
所謂“合理錯誤”是指在工作中,特別是在激烈競爭的“經濟戰爭”中,敢於開拓、勇於承擔風險者,因為對手過強、自身條件不足,或因為對方配合不夠、不守信用而產生的失誤和問題。
至於知法犯法,莽撞胡來自然不在此列。
那些成功的金領認為,如果所聘人員在一年的任期間不犯“合理錯誤”,則意味著沒有創造性、競爭力,保守平庸、心理素質和工作能力都成問題,不可能有所建樹。
一個怕犯錯誤的人,在競爭中將喪失可貴的機會,如果長期遇事退讓、四平八穩、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那他將永遠正確,也永遠毫無成就。
錯誤也是財富,錯誤能使人變得聰明、成熟,給人提供向上的階梯,提供有益的指路標向。
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日本有很多種類的古墳,有圓的、方的、前方後圓的,等等。它們相互問是怎樣的關係呢?
為此,考古學者發掘了很多史料並進行研究,但進展不大。
後來,一名西方學者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古時有方墳族,也有圓墳族。圓墳和方墳墓形不同,可能是風俗習慣、文明程度不同所導致的。
因此,可以設想兩族的關係不是親密相融的。
後來的某個時期,兩族之間開始往來,繼而又發生了爭鬥;等到都疲於爭鬥,又想和平往來時,為了異族之間的友好相處,他們決定締結條約。
作為這種和平往來的象征,當然會想到兩族的聯姻。
譬如圓墳族族長的男子和方墳族族長的女子結婚。
當這一對夫婦相繼死亡時,便出現了建什麼墳的問題。
圓墳族主張建圓墳,方墳族主張建方墳。最後采取折中的辦法,於是出現了前方後圓的墳墓。
這樣的假設似乎是合理的,但能否成立,還要求證。
首先:圓墳族應該有圓墳族的獨特的家耕、漁獵工具,方墳族應該有方墳族的獨特的家耕、漁獵工具。
其次:前方後圓墳是兩者結合的形式。
接下來便是調查問題了,而結果證明這一假設是正確的。
現代中國哲學家胡適有一個著名的口號,叫做“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他為此歸納了五個步驟:
1.疑難的境地
2.指定疑難點
3.假定解決疑難的方法
4.把每種假定的結果一一列出來,看哪一個假定能夠解決這個疑難
5.證實這種解決方法使人信服,或證明其謬誤
胡適經常用他父親的一段經曆來說明這種方法的可取性。
那是在光緒年間,胡適的父親領著一些人在東北考察地理,在森林裏迷了路,有人爬到樹上探望,有人在地上找牛馬的蹄痕等等,但都沒用。
胡適的父親忽然想到水,他想,順著流水走,一定能走出森林。他們果然據此脫了險。
胡適說,在森林裏迷路,就是疑難境地,其疑難點就是尋找到一條脫險的路。
爬上樹探望,找牛馬蹄痕,尋找流水,便是假定解決疑難的方法。
隨著流水而走出了險境,便證實了通過流水脫險的假設是對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思想。
胡適認為思想就是起於疑難,經過假設、證實而形成的。
他認為這種思維的“五步法”是非常有用的。後來他將這五步法的內容概括為“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