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方法,實際上就是歸納的方法,但它與一般的歸納法不同。
它首先通過幾個、有時隻要一兩個同類的事例建立一個假設,然後去尋找一些其他的同類事例來證實這個假設是否成立。
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的話,那就成為一個思想,一個真理。
同樣,機會往往表現為多種的可能性,怎樣對這多種的可能性進行篩選,這也需要戰略假設與科學求證,如此,才能在多種可能性中做出最為合理的選擇。
胡適十分推崇進化論者赫胥黎的一句話:“拿證據來。”提倡思想、做學問全憑“證據”,形成思想,做學問的過程就是“動手動腳”找證據的過程。
直到晚年,胡適仍然津津樂道他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四、接力者
牛頓有一名句:如果我所見到的比笛卡爾要多一點,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緣故。
達爾文創立進化論,不僅閱讀了前人的大量著作,而且認真閱讀了同代人賴爾的著作《地質學原理》,受到啟發。
當他的《考察日記》再版時,達爾文特意在書之扉頁寫上獻詞:“這本日記以及作者的其他著述如有任何科學價值,那麼這主要是由於讀了那本著名的、可欽佩的《地質學原理》得來的。”表達他對賴爾的真誠謝忱。
事實上,人自呱呱墜地就開始領受他人勞動成果。但有人在成人後就忘記這一淺顯的道理,以為每一項成果都能無基礎憑空而來,結果往往誤入歧途。
1945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弗洛裏、錢思三人由於發現青黴素而共獲諾貝爾醫學獎。
幾個人同時分享諾貝爾獎的先例,大多是幾個人合作研究的結果,或是各自獨立作出了新的發現。
他們三人的情況卻與此不同,他們是在進行一場接力賽跑,以致有人認為很難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是誰發現了青黴素?”
從青黴素發現到作為青黴素藥物使用經曆了14年。弗萊明發現青黴素的意義無疑十分重大,因為沒有他的發現就可能不會有弗洛裏等人後來的成就。
但如果沒有弗洛裏等人進行接力式中間試驗,也就不可能真正發現新的奇妙的藥物,這一發現的意義也就無從體現。
善於接力深人,就是能在吸收的同時創造出機會,創造出新的成果。
前人的成果正像花崗岩中閃閃發光的雲母片,反射出希望。善於接力者就能創造機會。
五、捷徑
有一則關於牧師的小故事:
一個星期六的早晨,在條件極差的情況下,牧師在準備講道。
那是一個雨天,他的妻子出去買東西。
他的小兒子吵鬧不休,向他要零花錢。
這位牧師正在看一本舊雜誌,一頁一頁地翻閱,一直翻到一幅色彩鮮豔的大圖畫——世界地圖。
於是他從那雜誌上撕下這一頁,再把它撕成碎片,丟在地上,對兒子道:“小約翰,如果你能拚攏這些碎片,我就給你2角5分錢。”
牧師以為這件事會使約翰花去上午的大部分時間,沒想到不到10分鍾。他兒子就來敲他的房門了。
牧師驚愕地看著約翰如此之快地拚好了的那幅世界地圖。
“孩子,這件事你怎麼做得這麼快?”牧師問道。
“啊,”小約翰說,“這很容易。在圖畫的背麵有一個人的照片。我就把這個人的照片拚到一起。然後把它翻過來。我想如果這個人是正確的,那麼,這個世界地圖也就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