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創造你一生的機會(3)(2 / 3)

挑戰與賭博的不同便在於針對的這個對象,自己有沒有研究?有沒有技術?有沒有足夠的經驗?

當你在某個領域奮鬥過,也跌倒過,對該領域的風險自己就會有一番了解,由此你會知道避免風險的方法,反過來說,一事無成或運氣不好的人,大多是因為缺乏一技之長的緣故所造成的。

人之所以缺乏專業知識,除了本身的懶惰之外別無其他原因,不管現在從事什麼樣的工作,隻要有心針對該領域培養專業技術、努力學習、收集相關情報,必能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古今中外,凡有建樹者,在其曆史的每一頁上,無不用辛勤的汗水寫著一個閃光的大字——“勤”。

有句俗語,叫做“一勤天下無難事”。

傳說古希臘有一個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說家,因小時口吃,登台演講時聲音渾濁,發音不準,常常被雄辯的對手所壓倒。

可是,他不氣餒,不心灰,為克服這個缺點,戰勝雄辯的對手,他每天口含石子,麵對大海朗誦,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風霜,50年如一日,連爬山、跑步也邊走邊做演說,終於成為全希臘最有名氣的演說家。

朱熹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福州有一個叫陳正之的人,反應相當遲鈍,讀書的時候,每次隻讀50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讀一二百遍才能讀熟。可是他不懶不怠、勤學苦練,別人讀一遍,他就讀三四遍,天長日久,知識與日俱增,後來終於“無書不通”,成了一個博學之士。

這說明,即使有些天資較差、反應比較遲鈍的人,隻要有勤奮好學的精神,同樣也是可以棄拙而巧、變拙為靈的。

實踐證明,勤奮是點燃智慧的火把。一個人知識的多寡,關鍵在於勤奮的程度如何。

懶惰者,永遠不會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永遠不會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

惟有勤奮者才能在無垠的知識海洋裏獵取到真智實才,才能不斷地在知識領域獲得知識的酬報,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

卡萊爾說過,“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

隻要我們不怠於勤,善求於勤,就一定能在艱苦的勞動中取得事業上的巨大成就。

古語雲“天道酬勤”,便是說機會女神隻鍾情於埋頭苦幹的人。

法國著名微生物學者巴斯德,小學時因成績不好被人看成“沒有出息的學生”,但他靠了一股子鑽勁,在字典中選擇“三個詞——意誌、工作、等待”,作為他努力的準則,終於“建立了成為金領的金字塔”。

說到政治家,日本一位首相田中角榮,就是一個苦學成功的典型。

他是一個建築學校的中專畢業生,被一些高等學校畢業的佼佼者所輕視。

然而,他不因為沒有上過大學而自卑,相反,經過努力奮鬥,終於步入政界,成為日本第一位平民首相。

至於被稱為“超人”的基辛格,原是一個被納粹迫害的猶太難民,因念不起高中,曾在牙刷工廠勤工儉學,還當過二等兵。後來靠他努力奮鬥,終於成為哈佛大學的名教授,並當上了國務卿,還獲得了諾貝爾獎金。

他們的實力無不從努力奮鬥中來的。

誰都知道,機會是重要的,是奪取成為金領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也就是說,沒有機會,縱然才華橫溢的人,也不能夠踏上金領之巔。

然而,沒有實力,即使一個個好的機會出現在身邊,也未必能成為金領。

因此得出這樣的結論,金領=實力+機會。

實力是內因,機會是外因;實力是主要的,機會是次要的。

每一個想獲得事業上成功的人,首先應下功夫提高自己的實力,有了實力,一旦遇上機會,總能成為金領,錯過了這個機會,還會有另外一個機會。

如果自己沒有實力,又不願去努力,光想什麼時候機會自動地“闖”到自己的身邊,那就象寓言“守株待兔”裏的那個人,到頭來隻能是兩手空空!

希爾說過:“金領決不能不勞而獲,除汗流滿麵外,沒有其他獲至的方法。熱情、幻想,以整個身心去渴望,都不能代替勞動,世界上沒有一種人可以‘輕易地成為金領’。”

集腋可以成裘,聚沙可以成塔,關鍵是長期堅持去“集”、去“聚”。

有了真正的實力,總是可以抓住若幹個機會的,即使錯過了這個機會,總會有另外一個機會。機會最終虧待不了有實力的人。

這也正告訴了你一個道理:“金領是輪不到懶人享的。”

機會之路,就是奮鬥之路,堅持之路,恒心之路。機會的出現同個人的奮鬥是分不開的。

盡管機會的出現不一樣,有直接的出現,有間接的出現,有巧合的出現,有順境的出現,也有逆境的出現等等,它以何種形式出現,都離不開個人堅持不懈的努力,百倍的奮鬥。

機會的來臨正是需要這種心理活動。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有恒為金領之本”。

奮鬥應是終生的,要深入全麵地提示自己工作中的規律,創出成為金領的機會,往往要耗盡人的一生。

在科學史上瑞士的大數學家、力學家歐拉從青年時期一直到老年都在勤奮工作,有人計算過,在這段時期他幾乎以每年800篇左右的速度發表高質量的論文。

他的終身奮鬥之路是不平坦的。

由於過度工作,18歲時他右眼失明,年過半百後,雙目失明,對意誌堅強的歐拉來說,卻絲毫沒有停止他所從事的工作。

此後,他又遭到火災,把他的書庫和大量的研究成果化為灰燼,接連的打擊,仍然沒有使歐拉倒下,他口述內容,由他的學生和兒子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