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畫魂在西北的綻放(2 / 2)

很多藝術形式都有一個檢驗標準,那就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張少山的回民及藏民等係列作品曾入展“全國第八屆美展”、“全國第九屆美展”、“全國人物畫展”、“中國畫三百家作品展”、“全國當代山水畫邀請展”、“全國中國畫小品展”、“全國回族畫展”等諸多全國性畫展,多次獲獎。曾赴日本、法國、新家坡、泰國、挪威、德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出,廣受好評並被收藏。這些必然都是因為他的作品有著深刻的民族烙印和濃不可釋的情節。

天道酬勤,多年的努力讓張少山當之無愧地被評為國家一級美術師,獲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並供職於寧夏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寧夏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民間美術學會理事,寧夏民間美術學會會長。曾任寧夏文聯副主席,寧夏美協第三屆、第四屆主席,現為寧夏美術家協會第五屆名譽主席。

歲月流轉,時值2010年,七十歲的張少山沒有絲毫的懈怠和滿足,還是孜孜以求、厚積薄發,爆發出新的生命力量,用畫筆描摹出生命和人性之美,煥發和綻放出全新的藝術係列,一向關注生命,善於表達人與自然關係的他創作了作品《紫葡萄》《萬綠叢中》等以女性與自然的寫真題材為主的係列。張賢亮曾經這樣評價過他的用筆:“每讀少山的畫作,他對線條的特殊處理,都給我很深的感受。”線條的確是張少山獨特善用的藝術手法之一,他手下的線條準確、清晰,筆筆如刻卻又那樣的恰到好處,回味深長。用線條描摹出藝術之美,他筆下的女子既有著女性本身的溫婉與秀美,又有著西北女子的豐腴野性甚至略帶粗獷的風情。簡單的線條,恰到好處的墨色,別有韻味的勾勒出女性流暢豐滿的體態,又將其與自然完美地結合:或是與一隻竹上小雀喃喃細語;或是傲然於豔麗的芙蓉麵前試比高低;或是結伴怡然縱情於藍色的海上,體會天人合一的自由與放鬆;亦或是閨房私語,嬌羞於顆顆飽滿的紫色葡萄藤下……

有人說:“最美麗的女人是不知道自己有多美麗的女子”。張少山筆下的女子正是這樣,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扭捏作態。似自然卻又讓人不由驚豔;似平常卻又讓人不忍釋卷細細品讀;似無意卻又讓人回味深長……這些都是最真實、最自然的舉止,甚至是最舒服的姿態。資深收藏家、評論家高為華先生也評價道:“少山先生的畫獨特的地方是給人一種非常真實生動的感覺,讓人看起來覺得美得那樣自然,人與其他景色生靈的搭配也是那樣和諧。”的確,張少山筆下的她們,或是天真地與小白鴿對話,或凝神地看著小貓小魚,或對著殷殷碩果滿足地微笑。她們無一例外的特質是風情而不妖豔,嫵媚而不狐媚,舉手投足間流露出人與自然界生靈的完美結合。張少山筆下人物景色和生靈都在一種輕鬆、自由與不失精湛中,表現出一種詩意的情懷和蒼茫的氣息。所有一切美麗都源於體會,隻有真心的熱愛和深入心靈的沉澱,才能用藝術表達出那樣美好的形態和情境。

他,就是張少山,一個出生在海濱都市又深深紮根於遼遠西北的國畫藝術大家。他用自己的畫筆在西夏大地譜寫高原讚歌,用生命在西北平原上鮮豔地綻放。(責編: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