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國畫大家張少山
名家追蹤
作者:嵇 旭
他當之無愧地被評為國家一級美術師,獲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並供職於寧夏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曾任寧夏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五屆、第六屆理事,寧夏美協第三屆、第四屆主席,中國民間美術學會理事,寧夏民間美術學會會長,現為寧夏美術家協會第五屆名譽主席。
他用心用畫筆描繪著西北少數民族的獨特風情和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他的筆墨厚重樸拙,無拘成法,畫麵具有濃鬱的西部風韻和唯美的藝術情結。他的回民、藏民題材作品在國內外都享有極高的聲譽和殊榮。他在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印記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為寧夏的文學藝術事業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他,就是張少山,一個出生在海濱都市又深深紮根於遼遠西北的國畫藝術大家。他用自己的畫筆在西夏大地譜寫高原讚歌,用生命在西北平原上鮮豔地綻放。——題記
現在的年代,我們調侃著:“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富寧夏。”可對於當年剛一畢業便被分配到寧夏的張少山來說,卻感覺生活在很認真地和他開了一個嚴肅的玩笑。張少山本生於天津,自幼習畫。1958年入天津美術學院學習中國畫,從師張其翼、孫其峰和王頌餘諸先生。1963年畢業後他陰差陽錯地被分配到寧夏,從事舞台美術設計、影視美術設計、雕塑創作、國畫創作和國畫教學等工作。從天津到寧夏,這一晃就是幾十年。在寧夏幾十載春夏秋冬的沉澱中,他經曆了從開始的無奈到不斷地探尋發現和品味這片土地的厚重,最終踏踏實實地融入這片西北大地,造就了不急不躁、沉穩深邃的性格。
從一個舒適、美麗、殷實的海濱城市被隻身派遣到西部邊遠山區,張少山曾一度對生活喪失信心,但當他留下來開始他的生活和事業後,他感悟到這荒涼大漠中蘊含的西夏繁榮時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就是一個中華文明的文化整體。在這片古老悠久的土地上,居然還深藏了那麼多的富饒和美麗:賀蘭山闕的綿亙與巍峨雄偉;西夏人民的樸實熱情;呈現給人的那種堅韌不拔的頑強生命力和奮進使命感。
潛心根植於大地,張少山的作品被賦予了靈氣。真實的生活給了他對藝術最真誠的表達和深入骨髓的刻畫,於是有了表現回族生活的《揣手》《秋天的蓋頭》《白蓋頭》《梁上婆姨》《手抓羊肉》,又有了牧童生活《信天遊》,再到代表藏民生活的《高原初雪》《雪域陽光》《高原放歌》《天高雲淡》……對於他,徐恩存先生曾這樣評價:“少山先生最見功力之處是把日常生活風情以藝術的形式錘煉為抒情的詩篇和優美的影視圖像。”張少山的作品中以寫意人物為題材的作品,把熟悉的生活與風情用藝術表達,並用黑、白、灰的色彩搭配比例和構成關係處理,達到諧調均衡的效果,用筆洗練酣暢,清新典雅,因心造境,全其新意。呈現了西北少數民族的獨特風情和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他的筆墨厚重樸拙,無拘成法,畫麵具有濃鬱的西部風韻和唯美的藝術情結。不得不承認他的畫麵是有感染力的,但除了技法上的表達外,還應歸功於作品的精神內涵和思想深度,在畫麵背後的筆觸中我們讀到了西夏大地大氣、寬廣的氣魄,曆史的悠久、滄桑和富饒,這是多年深刻的心靈感受和積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