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領略凝固在時光中的精彩瞬間(1 / 2)

——世界十大著名博物館精賞(五)

天下藏識

作者:子 衿

柏林國立博物館

柏林國立博物館是德國國家博物館的集合體,核心部分包括舊博物館、新博物館、博德博物館、佩加蒙博物館等,集中於著名的柏林博物館島。

柏林國立博物館的曆史可追溯到德意誌民族統一前的普魯士王國。當被拿破侖掠奪的文物和藝術品被退還並運回柏林後,國王威廉三世提議建立國家美術館。同時,在全國掀起一場大規模的繪畫征集活動,以彌補藏品的不足。此後,威廉三世又收購了英國收藏家愛德華·索裏的3000幅繪畫,在此基礎上於1830年建立了舊博物館,從此拉開了博物館島建設的序幕。

自1830年到1930年的一百年間,柏林國立博物館發展為擁有19個博物館的集群,成為與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博物館並駕齊驅的世界一流的國家博物館。值得注意的是,1907年到1930年期間,正是德國曆史上多災多難的時期,德國經曆了鼎盛、戰爭、戰敗、魏瑪共和國經濟崩潰的曲折曆程。而這期間國家博物館的建設卻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堪稱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跡。而後,隨著希特勒的上台,柏林博物館開始了真正多災多難的時代。

作為一個三流畫家,希特勒將現代藝術視為洪水猛獸。於是許多藝術創作被禁止,作品被銷毀,猶太藝術家和工作人員被送進了集中營。納粹戰敗時,部分博物館建築毀於戰火,許多藝術品又被蘇聯作為戰利品掠走。二戰後,柏林博物館及藏品被劃分為東、西柏林兩部分,開始了近半個世紀的痛苦分離。1952年民主德國建立了德國曆史博物館;1956年聯邦德國在新舊博物館基礎上重建了柏林國立博物館,由14個博物館和1個藝術圖書館組成。直到1990年東西德重新統一後,柏林博物館島又重現了往日的輝煌,再次成為世界博物館重鎮。

柏林國立博物館的眾多分館中,繪畫美術館創建於腓特烈·威廉一世時代,收藏有13世紀到18世紀歐洲曆代名畫1500多幅,其中德國、荷蘭、意大利繪畫最具特色。著名藏品有:德國文藝複興巨匠老克拉納赫的《維納斯與丘比特》、丟勒的《希羅尼莫斯畫像》、魯本斯的《聖女切奇莉亞》、倫勃朗的《戴金盔的男子》、凡·戴克的《祭壇聖母》以及提香的《維納斯與風琴演奏者》等。

銅版畫陳列館創建於1831年,收藏了14世紀到18世紀素描速寫作品和版畫,共約37.7萬件,還有5000冊15世紀到20世紀曆代附插圖書籍以及100多件11世紀到16世紀附插圖手稿。

民族學博物館創建於1873年,約有藏品38.8萬件,展示了非洲、大洋洲、美洲、西亞、東南亞和歐洲各地的民族文化。

雕塑館創建於1830年,收藏基督教拜占庭時代早期至18世紀末的西方雕塑藝術品,藏品約有3500件。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創建於1904年,收藏公元8世紀到18世紀期間伊斯蘭藝術品,涉及地域從西班牙、阿拉伯到印度。

印度藝術博物館創建於1963年,為德國唯一一所印度藝術館,收藏品包括印度、尼泊爾、印度支那(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印尼、土耳其地區古代藝術遺存。絲綢之路的文物遺存也在此處。

埃及博物館創建於1823年,收藏史前時代到羅馬統治時期古埃及曆代文物,柏林國立博物館鎮館之寶“妮菲蒂蒂王後半身像”即在此處。妮菲蒂蒂是埃及第十八王朝著名法老圖坦卡蒙的母親,有埃及古代第一美女之稱。1912年底,德國考古隊在埃及發掘出這尊胸像,在向埃及隱瞞了胸像的真正價值後,把它帶回德國,是埃及流落在海外最著名的文物之一。世界雕刻史上有兩件公認的最美女子雕像,一件是盧浮宮的鎮館之寶“米洛斯的阿芙羅狄特”,另一件就是“妮菲蒂蒂王後半身像”。今天,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這尊彩繪雕像看上去仍然光豔如新,要知道我國2000多年前的彩繪秦始皇兵馬俑出土不久即顏色頓失,不禁使人佩服古埃及人藝術水平之高。“妮菲蒂蒂王後半身像”問世近一個世紀以來,埃及政府多次希望借這件寶物回祖國展覽,均被德國人斷然拒絕,怕的是寶物有去無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