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領略凝固在時光中的精彩瞬間(2 / 2)

柏林國立博物館著名的分館還有創建於1830年的希臘羅馬古物博物館;創建於1829年的史前和古代博物館;創建於1867年的美術和工藝博物館;創建於1840年的石膏造型館;創建於1876年的國立美術館;創建於1906年的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創建於1889年的德意誌學博物館。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藏有大量珍貴中國文物的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

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是德意誌帝國時期建立的第二座非歐洲文化博物館。1907年東亞藝術博物館成立一年後,第一任館長庫墨爾就啟程前往亞洲,收購東亞各國的文物。當時德國皇帝給駐中國和日本的德國使節發出命令,全力支持庫墨爾的工作。庫墨爾在中國停留了兩年之久,走訪了北京、天津等城市的古董文物市場,搞到了大批中國文物。庫墨爾回到德國不久就向公眾展示了他東亞之行所收集的文物,其中包括唐、宋、明、清各朝代的青銅器、玉器、陶瓷、金銀器、錢幣、雕塑、書畫、漆器等。這次展覽引起極大轟動,同時也喚起了人們對中國文物的興趣。1929年東亞藝術博物館在柏林第一次展出了1125件中國文物,從上古的藝術品到18世紀的文物無所不有。這是當時歐洲最大規模有關中國的文物展。1933年柏林還展出了274件中國曆代畫師的作品,在此期間,劉海粟、齊白石、張大千和徐悲鴻等中國繪畫大師均來到德國柏林,這些中國繪畫大師給柏林留下不少真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遭到盟軍部隊的轟炸,5%的文物、整個圖書館和照片檔案館均被炸毀。博物館工作人員將大部分中國和日本文物轉移到柏林郊區的一個地下防空洞中,這些文物雖然免遭戰火,但被當時占領了柏林的蘇聯紅軍全部運回蘇聯。多年來德國政府和民間機構多次向原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提出償還文物的要求,但均遭到拒絕。現在這批東方文物收藏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博物館。

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大門口豎立著一塊匾額,上麵是啟功先生的題字“東方藝術博物館”,旁邊是一塊太湖石,高兩米左右,下麵配白色大理石須彌座。這是一件中國明末清初的文物,是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花大價錢從英國買到的。館內現藏品主要來自中國、日本和韓國,共計12000件,其中中國文物有2000多件,基本涵蓋中華文化的各個時期及門類:陶瓷、玉器、青銅器以及曆代名家書畫等。

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還收藏著十幾件中國皇帝“贈送”的文物。1900年6月10日,德國公使在北京街頭被義和團殺死,事件發生後,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決意報複中國,派遣了2萬多人的對華遠征軍,清朝戰敗以後,與11國簽訂《辛醜條約》。清朝政府被迫派人赴德國就克林德公使被殺一事向德國皇帝道歉。光緒皇帝讓醇親王載灃隨身攜帶大量珍貴文物禮品,準備奉送給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因為克林德被殺,德國皇帝拒不接受任何禮品,於是這批文物就轉贈給了德國的博物館,文物物件包括明清兩代的玉器、陶瓷、書畫、織品等。

此外,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琉璃廠一帶被德國兵占領,古玩鋪的古玩字畫、金石陶瓷等文物被德國兵搶走,所剩無幾。侵略者還將從宮廷和官宦人家搶劫來的文物拿到社會上出售。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內有幾件文物就是德國士兵當時從中國掠來的,他們的後代在了解到祖輩這段曆史後主動將文物交給東亞藝術博物館收藏。

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內薈萃的中國文物精華,正如柏林東亞藝術博物館館長所言,它們既像中國的文化使者,也像中國文化嫁出去的女兒,成為整個人類文明的一部分。

總之,柏林國立博物館以曆史悠久、藏品豐富、品類齊全聞名於世,充分體現了德意誌民族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和強國風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