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辨·賞
作者:孫海岩
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從齊家文化開始曆經了戰國、兩漢、唐代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每一時期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特點,形成了我國銅鏡完整的發展演變體係。兩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王朝發展的強盛時期,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國力昌盛,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我國銅鏡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銅鏡製造工藝也相應地有了新的進步。洛陽在這一時期作為西漢的東都,東漢的京城,為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近年洛陽博物館經科學考古發掘和搜集整理,收藏了大量精美的漢代銅鏡,本文試就其中一些館藏精品,予以介紹,以饗讀者。
↑四乳草葉紋銅鏡
西漢。直徑13.3厘米。鏡作圓形,圓鈕,柿蒂紋鈕座。座外方格有銘文帶一周,篆書銘文十二字“日有熹,宜酒食,長富貴,樂無事”。銘文方格四角各出一三葉紋,將空處分為四區,每區中部有一乳釘,乳釘兩側各有一枝草葉紋。寬平內連弧紋鏡緣。
四乳草葉紋鏡在草葉紋鏡中占絕大多數,是西漢早、中期流行的主要鏡類之一,代表了不同於戰國式銅鏡的新風格。
←“昭明”鏡
西漢。直徑9.2厘米。鏡作圓形,圓鈕,圓鈕座。座外飾內向連弧紋,連弧紋外在兩周射線紋間有銘文帶:“內清以昭明,光象夫日月”等字。寬平素緣。昭明鏡是出土最多、流行範圍最廣的西漢銅鏡。此型鏡取其中“昭明”二字為銅鏡之名。鏡銘內容常因鏡體的大小而有詳略,有時每字之間有一“而”字,是為了補充字少而銘帶長的不足。
祥雲規矩鏡→
西漢。直徑10.9厘米。鏡作圓形,圓鈕,柿蒂紋鈕座,其外飾三弦紋方欄,欄外飾規矩紋間以雲氣紋,邊飾射線紋。寬平素緣。西漢晚期至東漢中期,規矩鏡是當時最精美的類型,紋飾以四神為主,但其他紋飾也豐富多樣,刻畫生動。
四乳星雲紋銅鏡→
西漢。直徑11厘米。連峰鈕,圓鈕座。鈕座外為內向十六連弧紋,主題紋飾星雲紋圖案以四枚大乳釘分隔為四組,每組飾5枚小乳釘,小乳釘間以曲線相連。鏡緣亦作內向十六連弧紋,與鈕座外的連弧紋相對應。此類銅鏡因其形狀很像天文星象圖,故習稱星雲紋。同時,由於其鏡鈕常作七八個乳釘組成連峰式,或以連珠環繞為鈕座,而鏡背也通常以多枚乳釘布局,並以曲線聯係纏繞,所以也被稱為“百乳鑒”,有的合稱星雲百乳鑒。星雲紋的出現與之前戰國時期流行的蟠螭紋鏡有著演變上的淵源關係。有學者認為,星雲紋鏡是由蟠螭紋鏡演變而來的,因此認為它是戰國銅鏡向漢鏡風格過渡的證物。
←“永始”規矩紋銅鏡
新莽。直徑18.7厘米。圓形,圓鈕,四柿紋鈕座。主題飾四神紋飾,並雜以祥雲、鳥、瑞獸等圖案。外區近緣處有一周銘文。窄平素緣。新莽時期處在西漢與東漢之交,在兩漢之間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此時銅鏡紋飾複雜多變,圖案美輪美奐,漢鏡的精品佳作也從此時最為盛行。
四神規矩紋銅鏡→
新莽。直徑16.3厘米。圓形,圓鈕,柿蒂鈕座,座外雙線方格,格內飾有變形葉紋、短線紋。格外紋飾為規矩紋、乳釘紋,間飾主題紋飾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並輔以禽獸、卷雲紋,近緣處有射線紋一周。寬平素緣。新莽時期,就銅鏡裝飾工藝而言,較西漢有所發展,紋飾出現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畫像,以及犀牛、鹿、羊、玉兔、蟾蜍、瑞鳥等禽獸畫像,表現手法仍以陽線勾勒輪廓,但比以前細膩工整。
“尚方”規矩四神紋銅鏡→
東漢。直徑20厘米。鏡作圓形,圓鈕,柿蒂鈕座。座外單線方欄與雙線方格內飾十二枚對稱排列的乳釘及十二生肖字銘“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方格外主紋區飾八乳與四組對稱的“T、“L”、“V”等規矩紋,其間飾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間隙處又均衡布置有鳳鳥、靈獸等。外有銘文篆字陽文一周“尚方作鏡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壽而金石天之保兮”。鏡緣處環飾射線紋、鋸齒紋、雲氣紋,使鏡整體形成節奏優美的紋樣,極富裝飾性。
←獨龍紋銅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