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辨·賞
作者:許麗麗
筆筒,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喜愛的文房用品之一,既可使用,又可觀賞。“數枝門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筆床”,唐代著名詩人岑參《山房春事》詩句中提到的筆床,即是筆筒的前身。筆筒的真正興起是在明代中晚期,文人案頭設置筆筒,風靡天下。到了清代,筆筒的製作工藝更為講究,種類之豐富、製作之精致、造型之奇巧,均可稱冠於世。發展至今,筆筒的實用價值逐漸消失,其藝術魅力和收藏價值卻日漸提高,成為收藏家們的寶藏之物。
筆筒拍賣情況
筆筒收藏由來已久,藏品流通多在私下進行或通過文物商店進行交易,始終沒有形成規模。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藝術品拍賣行業的興起極大地推動了筆筒收藏和交易的規模和幅度。細心的藏家可以發現,筆筒雖然從未成為拍賣會上的主角,但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已經成為各大拍賣會上的常客。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在收藏界本屬“小眾”領域的筆筒,其市場認知度不斷得以提高。近幾年隨著文房用品整體市場的提升,筆筒也水漲船高,上拍數量大幅度增加,從開始每年幾十幾百件的上拍數量,發展到現在每年上拍數量多達幾千件。拍賣數量的提升體現了收藏界對文房收藏需求的擴大,而拍賣價格的高漲則表明了筆筒市場行情的升溫。早在1992年,筆筒剛剛進入拍賣領域時,香港佳士得秋拍上拍的兩件筆筒,一件是帶有清乾隆款的白玉筆筒,成交價為6.6萬港元,另一件清代康熙時期的“粉彩山水人物六方筆筒”,則以14.3萬港元落槌,這樣的價格當時已令人稱歎。到2001年,香港蘇富比秋拍推出的一件清代雍正時期的“青花高士下棋筆筒”,經多輪競價,最終拍得147.47萬港元,這是筆筒拍賣成交價首次超百萬,此後每年的拍賣中,均有筆筒在百萬元以上的價格成交。2005年春拍時,香港佳士得在“中國陶瓷及工藝精品”專場中上拍了一件“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圖筆筒”,這件清代康熙年間雕刻名家顧玨的作品,最後的成交價為1076萬港元,一舉突破千萬元大關,再次刷新了筆筒拍賣記錄。此後,不斷有天價筆筒現身拍場,2007年,香港佳士得秋拍的“西東暉”專場推出的清乾隆時期的“禦製料胎畫琺琅西洋母子圖筆筒”,拍出6752.75萬港元的價格,這不僅是全場的最高成交價,也是迄今為止筆筒拍賣的最高成交價。而在近兩年的拍賣中,不獨是香港的筆筒拍賣屢有天價產生,內地的筆筒拍賣也時有高價成交者。2008年,中貿聖佳春拍推出的一件清乾隆時期的“銅胎畫琺琅庭院人物四方筆筒”以超過估價一倍的1008萬元落槌;中聯國際在“西安首屆秋季珍貴收藏藝術品拍賣會”上,上拍的一件北宋時期的“汝窯鏤空筆筒”又以1000萬元易主。2009年,北京翰海、北京保利、中國嘉德等幾家拍賣公司又有高價位筆筒推出,如5月10日,北京翰海春拍上拍的清雍正時期的“木釉墨彩山水人物筆筒”,拍出694.4萬元;11月21日,中國嘉德秋拍推出的清乾隆時期的“碧玉庭院人物筆筒”以616萬元易主;11月23日,北京保利秋拍推出的清乾隆“碧玉禦製《石室藏書》筆筒”則以672萬元成交。而業已落幕的2010年春拍中,筆筒部分的拍賣也可圈可點,如5月18日,北京中漢在“瓷器工藝品”專場中上拍的一件清乾隆時期的“茶葉末釉捏塑粉彩福壽靈芝紋筆筒”,以246.4萬元成交;6月4日,北京保利在“宮廷藝術與重要瓷器、工藝品”專場推出的清乾隆時期的“周芷岩刻黃花梨竹石大筆筒”,拍出873.6萬元,另一個“‘九土來王’東西美術交流與乾隆盛世”專場推出的“白玉嵌寶石竹節筆筒”則拍至235.2萬元。這些成交記錄絲毫不亞於書畫、瓷器等藝術市場中炙手可熱的拍品,作為“小器”的筆筒當之無愧地成為文房藏品中的龍頭品種,引起了藏家們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