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筆筒:小器物成就大收藏(2 / 2)

筆筒價值構成

同其他工藝品一樣,筆筒的價值構成主要包含兩個方麵,即材質和工藝。從材質上看,筆筒主要可分為六大類,即:瓷、木、竹、漆、玉和象牙,此外也有銅、水晶、端石、琺琅等多種質料。一般而言,材質的珍貴稀缺與否決定著筆筒的收藏價值。如玉質、象牙質的筆筒價值相對較高,木質、竹質的筆筒價值相對較低。即便是同一材質的筆筒質量也有高低之別,以木筆筒為例,用黃花梨、紫檀、雞翅木等製作的筆筒價值較高,而普通木製的筆筒價值則較低。但這種價值判斷方法並不完全準確,因為製作工藝也是決定筆筒價值的重要因素。即便是材質比較低廉的竹筆筒,如果雕工精絕亦可使其價增百倍、千倍甚至萬倍,如前文提到的拍賣價格首次超千萬的筆筒即是一件竹雕筆筒。再如瓷質筆筒,品相、釉色和畫意是藏家關注的重點所在,因此其價值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燒造工藝的難易程度及繪工高下。如始燒於清雍正時期的仿木釉瓷筆筒,因為釉色獨特、工藝別致而為世所珍罕,這類筆筒在拍賣場上也往往以高價成交,2005年秋拍,香港蘇富比上拍的一件清雍正“仿木紋釉墨彩山水高士訪遊圖筆筒”就曾拍得2084萬港元的高價;2009年春拍,北京翰海推出的清雍正“木釉墨彩山水人物筆筒”也以694.4萬元的高價落槌。另外,文化含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筆筒的價值。清代中晚期,筆筒成為文人品評文采的工具之一,不管是什麼材質的筆筒,如果有名人在其上題詩作畫或者題印,亦可使其身價倍增。

如果提到筆筒中的極品,那莫過於皇室收藏的禦製筆筒。皇室造物,窮盡奢華,現在流傳下來的玉石、琺琅、象牙等材質的筆筒,幾乎全是極品珍品。目前拍賣價格前十位的筆筒中,半數以上都是這類筆筒。

筆筒雖小,但往往集繪畫、書法、雕刻等藝術為一體,是華夏文明的載體,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中絢麗的瑰寶。筆筒的文化價值深深植根於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同一般的古玩相比,其具有更為豐富的藝術內涵。當代中國藝術市場最近二十年的快速發展,大大提高了中國傳統藝術品的市場認知度,而綜合國力的提升在世界範圍內掀起的中國文化熱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筆筒等中國傳統藝術品拍賣的升溫。2008年突如襲來的金融危機導致中國藝術品拍賣行業產生連鎖反應,當代藝術等熱門拍品成交額嚴重縮水,而包括筆筒在內的文房用品卻逆市表現出良好的抗跌性,這大大增強了藏家對筆筒收藏的信心,其市場前景也日趨廣闊。作為藏家,則應豐富自己的購藏知識,辨清真贗優劣,以便在市場上購買到真正物有所值的筆筒,以筆筒這個小器物來成就自己的大收藏。(責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