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辨·賞
作者:吳保華
竹簧,又稱“翻簧”、“反簧”、“貼簧”等名。大約創於清早中期,係地方官作貢品獻朝廷的器物之一。竹簧是一大發明與創造,代表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江浙一帶的製竹絕技。其工藝相當複雜,將長成兩三年的竹子砍下,鋸斷成竹筒,去節去青,留下薄層的竹簧,經過煮、曬、壓平後,膠合在木胎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麵刻飾各種人物、山水、花鳥等紋樣。竹簧單獨不能成器,所以叫做貼簧。裏層必須有薄木質、或附貼於器物的表麵。竹簧的顏色如象牙,色澤溫潤,質地細膩,紋理清晰,貼簧銜接緊密,接榫鬥角毫無榫跡,被譽為“天衣無縫”,因此倍受皇家的青睞。
今擇選一件清代竹簧飾饕餮紋花觚(見圖),尺寸為43.5×17厘米,觚乃仿古之作,追三代遺風,顯今人趣味。四方花觚,棱角分明,大敞口,向內收至腹部凸起,脛部向下再次外敞,二層台式足。花觚四棱角出戟仿青銅器樣式,口沿下飾蕉葉紋,頸部飾錦地、幾何紋相間,腹部凸起處回紋地上作饕餮紋,脛部亦為回紋地上飾饕餮紋。整器造型、紋樣特征均仿青銅器而來,依樣而做,可顯時人思古之情、摹古之趣。花觚采用竹簧工藝,紋飾做工清晰,色澤沉穩,平雅素樸,製藝細膩精絕,堪稱竹簧中的珍品。
竹簧飾饕餮紋花觚,形製古雅規整,紋飾雕作精巧細致,構圖主要是由底紋加凸紋兩層組成,有的再在凸紋上凹刻細紋,有的在凸紋上加飾線紋,顯得層次十分豐富。觚上回紋、蕉葉紋、饕餮紋在商周青銅器上屢見不鮮。此觚的作者借鑒青銅器紋樣加以演化,改為適合竹雕的紋飾,顯得典雅娟美,而且與器形相匹配,把造型美與裝飾美融為一體,取得極好的藝術效果。細審花觚選材精良,雕刻技法屬於“陽雕”的“平地深雕”,其刻法為用平口切刀切好刻麵紋樣的邊線,然後用大小鏟地刀鏟地,使紋樣突出在平麵之上,繼而在刻麵紋樣精心加工,細心修飾,其工之細,在於“挑地”,平地鏟得平滑如鏡,圓渾如規,而幾何紋圖案為地,好像明清漆器中的“剔紅”,先要平地刮光,後用槽刀刻畫,幾何紋、回紋排列整齊,花紋繁縟細密,線條挺括,剛勁有力。這件花觚竹簧工藝與眾不同,它是在本色貼簧上粘貼深色竹簧花紋,並施雕刻,世所少見。貼簧花紋的工藝程序是將薄層竹簧先雕後貼,貼後磨光,光後再雕,別具匠心。竹簧多是貼在造型平整而較規則的器物胎骨上,而竹簧花觚貼麵有平有直、有弧有曲,且有棱角,粘貼有一定的難度,務必竹簧薄如紙,始可轉折膠合,紋飾拚合後,結合處僅留一條極細的拚縫,整齊劃一,技巧之精,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更是巨大,使這種繁縟細膩的貼簧工藝不僅顯示了中國古代粘接、鑲嵌工藝的特點,而且展現了高超的雕刻技術,使這一工藝以它獨特、清雅的風韻受到世人的矚目。
古人最愛錦上添花,一件好的作品,一定用最好的工匠,最好的材質,縱觀竹簧花觚的整體造型與紋飾布局,有呼應、有回旋,配合得十分妥貼。無論形式、紋樣、空間,以至襯托都是無與倫比的。作者對於構圖原理的掌握極其成熟,抓住了重點、條理、對比、虛實的處理,點滴不漏,纖毫畢呈,使之各逞其美,美不勝收,這種巧妙的手法,顯示了作者不凡的藝術構思。這件花觚造型之奇巧,製作技藝之高超,裝飾工藝之精湛,又移植古代青銅器結構於竹雕製作,均遠遠超過一般常見的器物。它傾注著匠師的時代思想和才藝,永遠值得後人讚歎、折服。(責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