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墨飄香 韻味悠長(1 / 2)

鑒·辨·賞

作者:秦懷戈 朱 健

墨是中國古代“文房四寶”之一,是書畫家鍾愛和仰賴的物品,在古代書寫和繪畫中是必不可少的用品。借助於這種獨特的材料,中國書畫豐富多彩的藝術境界得以呈現。墨的優劣,不僅關係著書法、繪畫的藝術表現力,更影響著文化藝術品的保存和傳播,其內涵十分豐富。

各家製墨,都有其不同的製墨風格與獨特的墨品,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明清兩代好墨主要出在徽州,造墨的中心是歙縣(今安徽歙縣)、休寧(今安徽休寧)和婺源(今江西婺源)三縣。歙縣墨家輩出,作品風格品類繁多,富麗堂皇、雋雅大方、做工精致,朝廷禦墨、官員貢墨及文人雅士自製墨,多由歙縣墨家製造。歙縣製墨名家不但有先後盛極一時的“四大墨家”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而且還出現了程正路、吳守猷、方密庵等製墨名家。休寧墨家多好詩文,以文雅風致著稱,多飾以金銀彩色。集錦墨即由休寧墨家首創,對於後世製墨意趣影響深遠。休寧製墨名家有汪啟茂、葉玄卿、汪時茂、吳天章、胡星聚等。婺源墨具有“入紙不暈、濃墨而光,防腐防蛀、耐久不變”的特點,多供下層人士使用,湧現出了詹雲鵬、詹衡襄、詹子雲、餘方業、程靖友、查森山等製墨名家。

由於墨在古代為實用之物,是文人雅士書寫繪畫必用的消耗品,極易損壞,存世數量有限,收藏難度較大。墨如能完好如初地呈現於今天,應是十分珍貴的。一錠上乘的墨,造型優美,製作規矩,雕刻精細,集詩、書、畫、印、雕刻、造型和製墨工藝於一身,無疑具有強大的收藏價值和升值潛力。收藏那些精美的觀賞墨至今已非常不易,且價格不菲。早在1995年9月24日,上海朵雲軒拍賣有限公司一套四錠連盒清金壺汁墨就拍出了95萬元的高價。

鑒別墨的好壞,除了要了解不同地方的製墨風格外,還要多見實物,仔細觀察,多加比較。好的墨,墨質溫潤如玉,表麵細膩光潔,細紋如發,光澤隱現,芬芳宜人。反之,墨質鬆軟,表麵粗糙,缺乏光澤的,即是次品。好墨上的填金若金質優良,色澤沉著,日久往往成赤色。若金色淡黃如黃銅色,就不是上品。而藍、綠敷彩選用石青、石綠者,則為好墨,若用普通顏色,則是普通墨。同時,也要選擇和膠均勻、墨色濃淡相宜、帶有古樸淡遠馨香之氣及手感沉甸的墨,結合其上的具體年款進行綜合判斷。

圖1.朱夫子讀書樂墨

長7.6厘米,寬0.9厘米,厚0.7厘米。正麵為朱夫子操琴圖,夏日的荷塘邊,綠樹蓊鬱,荷香飄逸,朱熹盤腿席地而坐,撫琴自得,神情悠然閑適。背麵題元代翁森《四時讀書樂》詩中的一首:“朱夫子讀書樂:新竹壓簷桑四圍,小齋幽敞明朱曦。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北窗高臥羲皇侶,隻因素得讀書趣。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並鈐印:“同”、“文”。側麵題楷書“徽州胡開文製”。

胡開文(1742-1808年),原名胡正,字柱臣,號在豐,績溪縣上莊村人。“胡開文”墨業創始人,清代“四大墨家”中的後起之秀。他原為墨工匠,乾隆三十年(1765年)承頂汪啟茂墨店,為創出高質量產品,不惜重金購買上等原料,聘良工刻模製墨,並取徽州孔廟“天開文運”金匾中間兩字,冠以姓氏,打出“胡開文墨店”旗號,逐漸興旺起來。胡氏墨以用料精良、工藝高超而著稱,在清嘉慶、道光之後一枝獨秀。其後人世代製墨,1915年所製“地球墨”獲巴拿馬博覽會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