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曆代書畫藝術珍品賞析(1 / 2)

藏書論畫

作者:東方博古

明 董其昌《葑涇訪古圖》 立軸畫芯尺寸:縱80厘米橫29.8厘米

董其昌(1555-1636年),華亭人。字玄宰,號思白、香光,以書法揚名,行草為明代之冠。畫得宋元之法,擅作山水。此幅為其四十八歲時所畫,筆墨蘊藉,堪稱佳作。董其昌少年時即負盛名,家中富有,好書畫,並以書法名垂海內。神宗萬曆十七年中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曾任太子太保等職。精鑒賞,富收藏,既是畫家、書法家,又兼美術評論家。著書有《容台集》《容台別集》《畫禪室隨筆》《畫旨》《畫眼》等。平生對書畫理論見解相當豐富,竭力推崇和提倡“文人畫”的“士氣”。曾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他的山水畫大體有兩種麵貌,一種是水墨或兼用淺絳法,這種麵貌的作品比較常見;另一種則是青綠設色,時有出以沒骨,比較少見。他十分注重師法古人的傳統技法,題材變化較少,但在筆和墨的運用上,有獨特的造詣。他的繪畫作品,經常是臨仿宋元名家的畫法,並在題識中加以標榜,雖然處處講摹古,但不泥古不化,而能脫窠臼,自成風格。其畫法特點,在師承古代名家的基礎上,將書法的筆墨修養,融會於繪畫的皴、擦、點劃之中。因而他所作山川樹石、煙雲流潤,柔中有骨力,轉折靈變,墨色層次分明,拙中帶秀,清雋雅逸。他的畫風在當時聲望顯著,成為“華亭派”的首領。

他的書法廣泛臨學古人,融會變化,尤其擅長行、楷書。早年他從顏真卿入手,後改學虞世南。他認為唐書不如魏、晉,於是又學鍾繇、王羲之,兼吸取李邕、徐浩、楊凝式、米芾等各家之長,晚年仍歸入顏真卿。他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體,筆畫圓勁秀逸,平淡古樸。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布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他作書與作畫都以生拙取勝。他的書法影響深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書為宗法。《葑涇訪古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唐 韓《牧馬圖》 絹本 設色畫芯尺寸:縱27.5厘米橫34.1厘米

本幅畫一牧馬人騎白馬,牽一匹黑駿,並轡而行。上有宋徽宗(1082—1135年)題字:“韓真跡,丁亥禦筆。”依徽宗之題,本幅作者應是韓(活動於八世紀中葉),是唐玄宗(712—756年)在位時期的畫馬名家。《牧馬圖》描繪駿馬肥碩雄駿的英姿。圖中畫黑白二馬,一奚官虯髻戴頭巾,手執韁緩行。此圖線條纖細遒勁,勾出馬的健壯體形,黑馬身配朱地花紋錦鞍,更顯示出其神采;人物衣紋疏密有致,結構嚴謹,用筆沉著,神采生動,純是從寫生中得來。元湯《畫鑒》說韓“畫馬得骨肉停勻法……至於傳染,色入兼素”。宋董卣《廣川畫跋》說:“世傳韓凡作馬,必考時日,麵方位,然後定形骨毛色。”這些記載從這幅《牧馬圖》可得見其大概。《牧馬圖》原為《名繪集珍》冊中之一幀,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清 王《夏五吟梅圖》 立軸紙本畫芯尺寸:縱90.7厘米 橫60.1厘米

王(公元1632-1717年),字石穀,號天放閑人、雪笠道人、清暉主人、耕煙外史等,出身於文人世家,祖上五代擅畫。他崇拜元四家,吸收元四家之長,進一步提高了藝術表現力,是清代著名山水畫家,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合稱“清四家”,加上吳曆、惲壽平又稱“清六家”。曾為康熙皇帝主繪《康熙南巡圖》,頗受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