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圖畫成時,王已是八十二歲高齡,可是從畫麵上絲毫看不出有衰老的跡象,線條細若遊絲,勁如屈鐵,筆力老練純熟,畫風細潤明快,融合眾家筆法之長。構圖布景顯出畫家胸有成竹,景物配置自然寫實,氣度不凡。吳湖帆讚此圖:“以大章法布寫小遠景。”《夏五吟梅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元 倪瓚《容膝齋圖》 立軸紙本墨畫畫芯尺寸:縱74.7厘米 橫35.5厘米
倪瓚(1301—1374年),元代畫家,元四家之一。字元鎮,號雲林,別號幻霞生、荊蠻民、奚元朗等,常州無錫梅裏祗陀村(今江蘇省無錫市梅裏鎮)人。倪瓚書法天然古淡,得自分隸,有魏晉人風致,尤擅長畫山水、枯木、竹石,多以水墨為之,偶亦著色。山水畫初宗董源,後參以荊浩、關仝,山石樹木兼師李成。崇尚疏簡畫法,以天真幽淡為趣,能脫出古法,別開蹊徑。作品大多取材於太湖一帶景色,好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嶺之景,章法極簡,於簡中寓繁;多用枯筆幹擦,淡雅鬆秀,似嫩而實蒼,風格蕭散超逸,獨樹一幟,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四家”,為文人山水畫作出了新的創造和發展。
《容膝齋》作於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時年七十二,畫贈其友檗軒。檗軒藏之三年,再請雲林補題,寄贈潘仁仲醫師。容膝齋是潘仁仲休閑居處。采“一河兩岸”構圖,筆墨極為淡雅,山石土坡以幹筆橫皴,再用焦墨點苔,畫樹墨色層次較多,近坡皴多染少,特覺清勁,畫麵簡逸蕭疏,風神淡遠。此畫分近、中、遠三景,近處作平坡,上植數枝樹木,間或綴以茅舍亭閣;遠處作巒頭或低矮的土坡。作為近景與遠景之間的過渡部分則多為大片空白,不著一墨,是為湖水。自署“壬子歲(1372年)七月五日雲林生寫”。兩年後再題謂:“贈寄仁仲醫師。且錫山予之故鄉也,容膝齋則仁仲燕居之所。”“他日將歸故鄉,登斯齋,持卮酒,展期圖,為仁仲壽。”方知此圖乃是寄放在醫師仁仲之“容膝齋”,以備他日為仁仲祝壽之用。比之17年前畫的《漁莊秋霽圖》,雖章法相似,但用筆更剛勁灑脫,“折帶皴”更顯得老辣純熟,風神飄逸。倪瓚隱居於太湖四周的宜興、常州、湖州、鬆江一帶,常領略這裏秀麗清幽的湖光山色,他的畫也多取材於此。《容膝齋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編者按:
為了提高書畫愛好者對傳統書畫的鑒賞水平,普及書畫知識,“藏書論畫”欄目將分期介紹“中國曆代書畫藝術珍品”。由於許多古書畫珍品存世僅有一件,且大都收藏在博物館內,書畫愛好者不但無法擁有,就連一睹芳容也非易事。因此,采用高科技複製技術製作的珍稀古書畫高仿品,作為觀賞、居室懸掛、饋贈禮品、書畫臨摹等用途,是很好的藝術品。“藏書論畫”欄目每期介紹的中國曆代書畫藝術珍品的高仿品,陝西雅觀收藏藝術館均有出售,需要購買者可與其聯係購買。
明 董其昌《葑涇訪古圖》 80×29.8厘米2700元
唐 韓《牧馬圖》 27.5×34.1厘米 1200元
清 王《夏五吟梅圖》 90.7×69.1厘米 7540元
元 倪瓚《容膝齋圖》 74.7×35.5厘米 2700元